
![]()
关于“菩提心”
你了解多少?
在“愿”和“行”之间
你能找到平衡吗?
修行与追求私欲,有何不同?
让我们从智海大和尚的开示中
理清思路,发起净信
![]()
菩提心是成佛的不共之因。就是说,你不发菩提心绝对成不了佛。这就是成佛的动机。
你们想不想成佛?在学佛过程当中,我常常强调:你想不想,你愿不愿,你干不干。记住这3个问,然后每天问自己:愿不愿成佛?
你的发愿要震天震地,把精神拿出来!狭路相逢,勇者胜。你的回答就像蚊子的声音一样,还怎么胜利呀?
在世间上,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最大的就是烦恼。要对治烦恼,必须把全身心的精力全部集中起来。所以此时此刻,我们要把全部的精力拿来发菩提心。
首先,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心。菩提心有两种。第一种,愿菩提心;第二种,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发愿;行菩提心,就是实行你发的愿,要照着这个愿心去做。你受了菩萨戒,就要照着菩萨戒去学,去做。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间的关系,叫做“愿能导行,行能填愿”。你发了心,就会影响你的行为。
你看世间上为求生计,早出晚归、忙碌不休的人,都是被他的愿所引导的。天还没亮,卖菜的人就挑着上百斤的菜出门了。你问他:“为什么这样忙啊?”他说:“哎呀,要挣钱的嘛!”就是一个挣钱的愿望,引导他不怕艰辛。
这是为钱而来的,还有一些是为名而去的。所以,每一天大家都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而忙碌?很多学佛的人说:“我为快乐而来!”为快乐是图热闹,这不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一旦发了菩提心你就要牢记:发菩提心是为度众生而来。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乃至于吃喝拉撒睡,所有的一切全部要回归到所发的菩提心上来。
所以,我为发菩提心而来,我为求菩提而来,我为度众生而来,我为修学佛法而来。只要这个心发了,你整个人生的能量就会不一样。这个很重要!
![]()
“愿能导行”就是说你发的心愿能引导各种各样的行为。不发愿就没有方向;发了愿就有了方向。
还有一种,叫“行能填愿”。比如说你想去峨眉山,但你干坐在这儿,脚也不走,身体也不动。那叫什么?叫假想。所以说,有了愿菩提以后,紧跟着就是行菩提。
这时候,你心里面要行动起来,嘴里面要行动起来,身体上也要行动起来。在开言吐语、待人接物过程当中,你都要行动起来。只有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才能够把你的心慢慢填满。这在佛教里面叫积集资粮。
行动起来的时候,还要对治很多毛病。比如说,要对治你的悭贪心,去修布施心和供养心,从而把对物质的执念放下。
所以,修行与世间上为成就自己的私欲不一样。世间上的人为了成就自己的私欲,都想把别人的钱拿到自己包包里面。只想自己发财,什么好事都要占尽。这在佛教里就叫“我执”。
被我执所驱动的人生看起来很积极向上,很发奋努力,不怕苦,不怕累,但是他在干什么?拿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两个字——造业。造的什么业?生死的业,轮回的业,堕落的业,受苦的业,永无止境的业。
从佛法的观念来看,造业都是冤枉的。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所造的业,干的都不是正事儿。这样的业只会把你引进生死、烦恼中,引去受苦。一生又一世的受苦,在无穷尽的轮回中受苦。你说冤不冤枉?
跟造业相对的是啥?就是去除我执,觉悟真理,对治恶业,积极地去利益众生。这叫什么?成就自己的真实智慧,走向成佛。
他不为今生今世的快乐,甚至还是很多人眼里的傻子——他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源,都拿来布施奉献;把自己心里面对于物欲的贪念,一点一点地减少。
人家都是把钱朝自己包包里面装,他却把包包里面的钱送过去。人家都说:“真是傻瓜!”实际上呢?大智慧。如果你家里人这样说你的时候,你怕不怕?不怕是一回事,还要保持家庭和谐。
当成就自我的时候,“我”越来越大。这一辈子的成就不够大,下一辈子还要继续把“我”整得越来越大。然后去六道生死轮回,永无止境。
再来看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花不了多少钱。一天三顿饭,有个房子住。现在公共交通工具又经济,速度又快。
发菩提心就是要对治对物质的贪欲。把这个占有心换成什么?换成布施心。这是持菩萨戒的第一关。你原本拿着一点钱就开始纠结,真正学菩提的时候,就要发动悲心持戒。
那么,持戒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就是不管怎么样,我都不要去损伤众生。要把损伤众生的心转变来成就众生。你看菩萨哪里会去占别人的便宜?菩萨哪里会去整别人?菩萨心心念念都想着怎么成就别人。这个很关键!
![]()
菩萨对各种各样的人都慈悲。慈悲,就是给予别人真正的快乐,真实的利益;能够帮助别人解决他们所面临的所有问。你愿不愿意这样做?
所以,有慈悲心很不容易。普通人经常说:“他苦恼了,跟我有什么关系?”“他有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大家都是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好。
菩萨就不是这样的。菩萨认为一切众生都跟自己有关系。因为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老师,一切众生都是佛。一旦离开众生,想要成佛,啥也干不了。所以,菩萨的心胸是最宽广的。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是他的父母,所以他的亲戚最多,而你的亲戚永远不多。
持戒也要面对很多人。虽然说你把对方当成父母,但他把你当成冤家。他上门来找你麻烦,你还不能够以恶报恶,去收拾他。
他说的话也很真切,但是你忍着忍着就快忍不住了:“你再这样,我就不忍了啊!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啊!”“你当爹当妈的,也不能太过分!太过分了,我就不认你了,断绝父女关系啊!”
受了菩萨戒就不能这样。他不认识你,你认识他,你的格局比他大。他要来收拾你,你不但忍耐他,还要把自己的大智慧拿出来。就像你学了佛以后,也许家里人会不明白,说你有钱自己不用,拿去供养三宝。如果你不沟通,不协调,家庭关系很容易产生裂缝。
你要是有智慧,就会跟他说,不占有物质的人才是最富裕的人。占有物质的人,一出门,就怕家里被小偷光顾。买了保险柜,又买防盗门。
所以,要把对钱的贪欲转为供养布施,要把犯戒转为利益众生。因为犯戒实际上就是损伤众生。犯了菩萨戒的大戒,基本上都和损伤众生有关。所以,你要利益众生,不能损伤众生。
哪一天你的嗔恨心起来了,你心里想着如何把他收拾得够惨。你发了这样的心就不是菩萨,就是冤冤相报的众生。所以,受戒容易,持戒难。
问:什么是菩提心?
答: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指发愿成佛的心,行菩提心则是按照这个愿心去实践。在学佛过程中,要想成佛,必须发菩提心。菩提心不仅能引导我们的行为,还能帮助我们克服烦恼。在学佛过程中,我常常提醒自己,每天都要问自己是否愿意成佛、是否愿意发菩提心、是否愿意实践。只有通过发菩提心,才能真正走向成佛的道路。
问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愿能导行,行能填愿。“愿能导行”是指你发的愿心会引导你的行为。比如,很多人为了赚钱而忙碌,这就是他们的愿心引导了他们的行为。同样,学佛的人也要通过发愿来引导自己的修行。如果你发了成佛的愿心,那么你的行为就会朝着成佛的方向努力。愿心是行为的动力,没有愿心,行为就会失去方向。“行能填愿”是指通过实际行动来逐步实现愿心。比如,如果你发了成佛的愿心,但只是坐在那里空想,不去实践,那么这个愿心就无法实现。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填满你的愿心。在佛教中,资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资粮,就无法满足你的愿心。
问持菩萨戒的难点是什么?
答:持菩萨戒的难点在于要时刻保持慈悲心,不损伤众生。即使面对那些把你当冤家的人,你也不能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辱负重,继续利益他们。持菩萨戒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忍耐力,因为你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
编辑|巍然 图片|沉沉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