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冬天张汝京在美国法院判决下,被迫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中芯国际。
那一年他65岁,却在法庭上当场失声痛哭。
曾经是他把中国大陆的芯片从不上牌桌直接推到了国际五强,三年拉快30年。
![]()
但前脚技术突破,后脚就被行业老大台积电两次专利战精准狙击。
一场输掉了掌控权,一场逼他交出职位和股份。
那时谁能想到一个工程师的悲壮落场,其实是国家命运的一次断粮。
但更难得的是,他从未抱怨过命运,他只说了一句话:“大陆缺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这不是普通的豪言壮语,而是他用一生去兑现的誓言。
![]()
第一次救场
“大陆缺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这句话贯彻了张汝京人生的始终。
他的父亲张锡伦是炼钢专家,抗战时带着炼钢厂西迁重庆,母亲则钻研火药支援前线。
所以“要为国家干实事”的家训,从小刻进了张汝京的骨子里。
![]()
1977年他加入德州仪器后,跟着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搞研发,后来成了“建厂专业户”。
在美国、日本等国建起9座晶圆厂,可他心里却总装着1996年的那个夏天。
那年他接待中国电子部访问团,对方叹着气说“你们的芯片太先进了,我们的十分落后”。
那一刻,张汝京一时竟无法分辨你是谁,我又是谁。
于是他无视德州仪器的威逼利诱,毅然决然的辞职,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
他先来到台湾创办了世大半导体,三年时间,他建了6座厂,把企业做到台湾第三,可最终世大被台积电以50亿美元收购。
不愿受制于对手的张汝京,放弃了到手的股票,2000年带着300多名工程师北上上海。
![]()
那时的大陆芯片圈有多惨?
“908”“909”工程陷困局,想造芯片连正规工厂都没有,90%的芯片得花外汇进口。
甚至有设计公司,拿着图纸跑到台湾代工,还得看人家脸色。
![]()
张汝京就在那时,带着团队在张江荒地上搭板房,白天盯施工,晚上画图纸,仅用13个月就让中芯国际投产。
之后,他把德州仪器的经验全用上,四年扩建4座工厂,技术从0.35微米一路冲到45纳米,还拉来东芝、高通的订单。
2004年营收突破10亿美元,中芯国际成了全球代工黑马,可此时,却有人眼红了。
![]()
2009年,台积电指控中芯国际侵权的官司砸了下来。
这场打了6年的官司,最终以中芯国际赔偿3.7 亿美元加10%股份落幕,和解条件之一就是张汝京离职。
张汝京泪洒当场,有人嘲讽他输了,却忘了是他给中国芯片带来了春天。
大家在享受着由他带来的技术中“抛弃”了他,但是那时还没人意识到,一场巨大的难题即将来临。
![]()
第二次救场
离开中芯国际的张汝京,并没有闲下来。
他跑遍国内芯片厂发现,中芯国际能造芯片了,可最关键的300mm大硅片,95%还得从日本信越、德国世创进口。
所以他打定主意要补这个缺口。
2014年,66岁的他在上海临港创办新昇半导体,砸68亿专攻大硅片。
![]()
这事儿在当时被不少人笑话:“海外巨头垄断几十年,你一个老头能逆天?”
可张汝京却不管这些,自顾自拉来“德州仪器校友会”的老伙计。
没有设备图纸就拆进口硅片逆向工程,调试生产参数时,团队拿着放大镜测了几千组数据,熬了几百个通宵。
最难的时候,连清洗硅片的高纯试剂,都得从国外买,旺季还断货。
![]()
但就是在这种不乐观的情况下,张汝京团队,硬是把试剂纯度从99.99%提到99.9999%。
2017年,新昇的300mm硅片终于通过中芯国际、华虹的验证!
当时月产能突破3万片,比进口价低10%。
而就在所有人以为他会退休享清福时,2017年6月,张汝京又辞职了。
![]()
可这次不是被迫,是因为他觉得“硅片的事算成了,该去补下一个缺口了”。
这时大家才懂,这个老头眼里没有从来“功成身退”,只有继续为行业“添砖加瓦”。
可71岁的他,还能折腾出什么新花样?
![]()
第三次救场
2018年,青岛迎来了71岁的张汝京。
这次他盯上的,是芯片行业的“模式死局”。
那时国内企业要么只做设计,要么只做制造,像英特尔那样“设计-制造-封装”全搞定的IDM 模式,一片空白。
![]()
中小设计公司想造芯片,得先给代工厂交几亿定金。
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CIDM模式,即让10多家企业凑钱共建工厂,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而这就是芯恩半导体的由来。
大股东澳柯玛持股57.08%,海尔、海信这些下游企业全来了。
![]()
有人讽刺“这是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可张汝京不管:“只要能让中国芯片少走弯路,怎么试都值。”
他把芯恩的8英寸厂建在青岛,专门造汽车电子、功率器件这些急需芯片。
2021年8月,芯恩投片成功,良品率一下冲到95%,直接满足了山东一半汽车电子企业的需求。
![]()
可没过多久,他又离职了,转头加入积塔半导体做执行董事。
而积塔专攻的BCD、IGBT工艺,正是新能源汽车最缺的芯片类型。
这次没人再骂他“折腾”,因为大家都懂了,他就像中国芯片界的一块砖,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
![]()
结语
张汝京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缺什么补什么”的实在。
别人创业为上市套现,他却在企业走上正轨时拱手让人。
父母在战火中炼出钢铁,他在和平年代炼出“中国芯”。
![]()
从工厂到硅片再到模式,他补了中国芯片界三个最疼的窟窿。
相信只要中国芯还有缺口,这个白发老头大概率还会折腾下去。
信息来源:
![]()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