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从读童诗开始
“王宜振教童诗”栏目以推荐中国现当代适合儿童阅读的较新的诗歌文本并对之加以品读为主,以此推动全国诗教工作的开展。同时,本平台还开辟“孩子的诗”“诗教课堂”“诗歌后面的故事”“好书推荐”等栏目,欢迎全国诗教工作者、诗人参与互动,共育诗歌教育的花园。
![]()
以诗润心,在吟咏中感受生活暖意
——读《王宜振给孩子们讲诗评诗》
诗人金波曾说:“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最好从读诗开始;享受语言的美,创造语言的美,最好从读诗、写诗开始。”近年来,随着各地对诗歌教育的重视和普及,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诗教委员会的带动下,西安、南京、兰州、杭州等地的小学纷纷成立童诗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活动,让童诗创作和学习的浪潮持久而热烈。童诗诗人、童诗教育专家王宜振老师正是这一浪潮中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不仅以大量富有童趣与想象力的诗作滋养着少年儿童的心灵,更身体力行地走进校园,指导教师开展诗教课程,培养童诗教学骨干,大力推广优秀童诗作品,为一线诗教注入专业力量。
王宜振老师在推动童诗教育的同时,也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分享,从少年儿童学诗写诗的真实需求出发,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中国经典童诗诵读100首》《外国经典童诗诵读100首》《王宜振精品童诗诵读100首》等著作,这一系列的童诗教育类读本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2025年1月出版的《王宜振给孩子们讲诗评诗》一书是王宜振老师总结数十年经验,精选100多位小诗人诗作,倾心编著的童诗讲评读本。书中以12堂诗教课为切入点,以181首优秀儿童诗为承载,将诗歌理论讲解与童诗点评相结合,为孩子们开启了丰富且充满想象的诗歌世界。
学习《王宜振给孩子们讲诗评诗》12个章节的诗教课,如同走进一个以“诗歌”为元素建造的花园,在第一章《和孩子谈谈诗》中让读者对诗歌花园有整体的印象:诗是内心图画的文字再现。在法国诗人“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的赏析中,引导读者认识到“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寻找的。”于是在随后的《诗人要有第三只眼睛》《诗人是一个魔术师》《诗歌的想象力》《诗歌语言的特点、弹性和随意性》等章节中,王宜振老师用自然而又生动的语言引导读者们走进诗歌的微观世界,好比介绍诗歌花园中每一朵花的品种、特点,让人知道它美在哪,又如何发现并培育出它的美。
在每个诗教课的章节中,共穿插着181首童诗,是小作者们分别在3-12岁之间创作的,也是王宜振老师多年来广泛收集优秀童诗的集合。王老师在《少年月刊》工作多年,又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他了解儿童更能走近儿童,这本书中所选的童诗依据各自的特点分别在每一章中呈现,王老师对每一首也都作了精妙的点评。读这些充满童趣的长短句,我们会为孩子把春天的阳光装进瓶子再在冬天倒出来鸟语花香的奇特想象而惊艳,会为“人不是时间/人的白发才是时间”的哲思而惊叹,也会在“妈妈是封面/爸爸是封底/我呀/就是躺在书中睡觉的文字”的小诗中回味家的温馨。
王宜振老师讲诗评诗的语言很平实质朴,结合具体诗句把诗歌的特点讲解得透彻明晰,点评儿童诗的时候经常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就像面对面和读者聊天一样,在吟咏诗句中带你感受童趣的美妙和珍贵,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正如金波的评价:“他懂孩子,他懂诗,把诗的美和孩子爱美的天性融合在一起。他激发了传情的渴望,又教会了达意的方法,不仅教孩子作诗,也教孩子做人。”
在笔者看来,这本书值得放在手边多读几遍,且在阅读时有三种读法:第一种是按照顺序读,这样有利于读者对每章内容的宏观了解加微观感知;第二种是只读每章的诗教课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是不局限于儿童诗,是以现代诗歌讲解为主,引用诗作也贯通中西,这样读有利于读者整体了解诗歌的特点,对现代诗歌的写作有很强的指导性;第三种读法就很轻松愉悦了,那便是只读童诗,这些简单、真挚的童言童语,会不断给你惊喜,也会让你觉得原来在成人世界中平平无奇的事在这些孩子眼里是这样的有趣,在阅读中你会感觉到孩子们用文字为你带来的暖意,这种读法也很适合亲子共读。
《王宜振给孩子们讲诗评诗》一书在讲解诗歌的写作技巧的同时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好诗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符号,而是来源于生活、能走进人们心灵的文字。愿这本书如一扇门,带你走进诗歌的世界,在吟咏中润泽心灵,感受生活美好和人间暖意。(唐李佩)
诗是意象的艺术
王宜振
什么是意象
抒情诗除了具有主观性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意象性。在我们接触诗歌理论以后,会发现其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意象。可是,什么是意象,为什么在写诗的时候,常常要用到意象?这恐怕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回答的。下面,我想给同学们谈谈意象的问题。
一个诗人要写诗,第一步就是将外部的现实世界(也可以叫作物理世界),化为心理世界(也可以叫作主观情思)。这还不够,这样还不能写出一首诗来。诗人要进行的第二步,是将主观情思化为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我们说,意象是“意”和“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房屋、道路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光有“象”还不行,还得给“象”吹进去“意”。有了“意”才能叫意象。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大家注意这里的“烟霞”和“草木”,虽然与大自然的“烟霞”和“草木”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它们进入诗人的内心后,经过诗人心灵的加工和照耀,也可以叫酿造,已经变得似而不似,不似而似。在此,这个“烟霞”和“草木”便可以称为“意象”了。所以说,意象不仅是对外在现实的一种反映,更是一种突破和创造。
下面,我们来看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大家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这些都可以称为“象”。这么多“象”的组合,如果诗人不加入自己的“意”,就只能是一堆“象”的堆积。而有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诗人就将自己的“意”吹进去了。前面所有的“象”都变了,它们不再是“象”,而变成了意象。一个诗人,不会对一群“象”感到满足,他总会吹进自己的“意”,把它们变成意象。
“意”和“象”构成的意象,两者谁是主导呢?自然是“意”为主导了!“象”是看得见的,“意”是看不见的,“意”在“象”中,“意”为“象”主。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意象,都是以“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情绪为主导的。中国诗人写景很少只为写景而写景,往往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语道出了情景不可分和情景交融的道理。
实象和虚象
意象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描述性意象,又称为实象;一种是虚拟性意象,又称为虚象。我们来看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题目是“月下独酌”,也就是月亮下一个人独自喝酒。怎么突然间变成了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喝酒的人,把天上的月亮也当成了“朋友”,邀它下来一同饮酒,再加上他自己的“影子”,这样,就有三个人一同饮酒了。把月亮和影子都当成“朋友”,这是一种想象,而且是一种文学的想象。三个意象中,有一个实象、两个虚象。独自饮酒的这个人是实象,天上的月亮和他的影子为虚象。
我们再来看我国香港诗人蓝海文的《三个月亮》:
我有三个月亮
一个在空中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枕上
一个缺
一个圆
一个方
缺在天涯
圆在故乡
方从梦中醒来安抚我的创伤
诗中,写了三个月亮。在天上的那个月亮,是现实中真实的月亮。这一意象自然是描述性意象,我们又把它叫作实象。水中的月亮和枕边的月亮都是虚拟的月亮,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月亮,是一种虚拟的意象,称之为虚象。接着,诗人对三个月亮的形状进行了描写,即一个缺、一个圆、一个方,并且缺的月亮在天涯,圆的月亮在故乡,方的月亮从梦中醒来,安抚“我”的创伤。当诗人沉溺于异乡的缺和故乡的圆的时候,恍惚好似一场梦,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客居异乡,枕边还仿佛留有月的残香。再仔细一看,枕头也仿佛变成一轮方月,正从梦中向“我”走来。来做什么呢?原来,是来安抚一个游子心灵的创伤。这首诗,巧妙地将两种意象交融,使诗有虚有实,虚实相间,从而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活动和难以名状的思乡之情。
我们来看王宜振的一首诗《大太阳的小房子》:
太阳很大
房子却很小很小
谁要是不信
请往露珠里瞧瞧
一个又红又大的太阳
躲在小小的露珠里微笑
也许太阳会变魔法
在天上很大很大
走进小小的家
就变得很小很小
小诗写了两个太阳,一个是天上的太阳,一个是露珠里的太阳。天上的太阳很大,它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是看得见的,感受得到的。那么,露珠里的太阳呢?露珠里的太阳很小很小,它是虚幻的,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在这里,那个天上的大太阳自然是实象,露珠中的小太阳就成了虚象。这首诗实象和虚象巧妙搭配,构成诗的奇趣,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新鲜而有趣的审美愉悦。
主观情思只有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
大家可能会问:写诗为什么要把主观情思转化为意象呢?主观情思直接宣泄行不行?我的回答:不行!因为诗最大的一忌,就是直接说出情思的名称。我要说:抽象的情思只有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
我们来看著名诗人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小诗选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加以对比,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出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诗人为什么不选择别的意象,却偏偏选择“珍珠”和“泥土”两个意象呢?大家都知道珍珠,它在生活中十分珍贵。把自己喻为珍珠,难免会小心翼翼,唯恐自己被丢掉和埋没。这种心情,自然是十分痛苦的。小诗的前两句,道出了成为珍珠的苦衷;后两句,小诗来了一个大转折,既然成为珍珠有那么多痛苦,倒不如把自己变为世界上极普通的泥土,泥土可以给人们铺筑道路,当人们在泥土铺筑的路上走来走去时,泥土便实现了它的自身价值。
诗人把主观情思转化为意象,意象的选择十分重要。诗人在这里选择“珍珠”和“泥土”两个意象,其目的在于使两个意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对比中发现生活中的深层哲理。诗人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此,还在于把这种个人经验提升为普遍真理。这自然是一种大手笔,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泥土》这首诗,我们读了会从中得到启迪。诗人要写出好诗来,必须将自己的主观情思,转化为经过选择的意象,才能成为诗的艺术。
我们再来看一首我国台湾诗人杨牧的《故乡》: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地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在这首诗中,诗人杨牧把自己的主观情思,化为诗中两个主要意象,即“故乡”和“画”。这一步十分重要,是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诗的关键。那么,这一转化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诗人完成这一转化,要经过两个重要的步骤,其一是由外在现实的审美观照产生审美对象,其二是由审美对象产生意象(又可以称之为心象)。自此,诗人笔下的故乡就变了,变得似而不似,不似而似。诗人在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故乡这幅画是铺在地上的,诗人可以在画中走来走去;当诗人离开故乡的时候,故乡这幅画是挂起来的,虽然一抬头可以看见,却在月下隔着一层薄薄的纱。诗的艺术,是抽象的情思与具体的意象的统一。这也是诗这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
主观情思如果不用意象去表达,用语言表达行不行呢?我要告诉大家,用语言表达是很难的。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而诗又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古人想出了最好的替代方式,那便是化“意”为“象”。这样就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让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去揣测。这就叫“立象以尽意”,也只有立象,才能传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并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著名的抒情短诗,是诗人在1938年8月写下的。那时,日本入侵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诗人拿起了战斗的笔。诗人心中,凝聚着对强盗的无比痛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可这一腔情思该如何表达呢?诗人深知,只有将这一腔情思化为意象,才能尽言,才能表达出来。
在这首诗里,诗人选择了四个意象。第一个是土地意象,即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是一个灾难意象,让我们产生出一种苦难感;第二个是河流意象,即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是一个悲愤意象,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奋起感;第三个是风的意象,即无休止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是一个反抗意象,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战斗感;第四个是黎明意象,即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是一个希望意象,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光明感。这四个意象和它们的组合顺序,是艾青一腔情思的倾泻。诗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诗为武器,号召广大的爱国者,在灾难、痛苦中奋起抗争,争取一个光明的前程。小诗开头,以鸟儿作比喻。第一节最后两句,诗人借鸟儿死后,连羽毛也烂在土地里,表达了诗人的献身精神和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小诗的第二节,只有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看起来十分朴素的诗句,却凝结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深情。此两句是诗人情感的喷发,也是诗人满腔热血的凝结。难怪这么多年来,此诗一直在广泛流传。尤其是这最后两句,已经成为脍炙人口、传诵久远的名句。意象的使用,使诗人在“象”中得“意”,在有限中找到无限,使小诗内涵深刻,意境深邃,让人们常读常新。
一个诗人,其重要的本领就是营造意象。营造意象的核心是“意”与“象”的融合。诗人给读者一个意象,就等于给读者一片云彩,让读者去领略整个天空;给读者一片绿叶,就等于给读者一棵树,让读者去领略整个森林。
一首诗,可以由多个意象组成。在多个意象中,往往有主导意象(又叫中心意象)。在主导意象之外,又有非主导的、附属的、衍生的意象。这些意象有疏有密,疏密相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诞生了一首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