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理论/创作/技巧/常识
诗歌的“无用之用”,本质上是它超越了功利性的实用价值,却在精神、情感、文化等深层维度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情感的容器与出口
诗歌不用像说明书那样传递具体信息,也不用像工具那样解决实际问题,但它能精准捕捉和承载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是“举头望明月”时的思乡,是“执手相看泪眼”时的不舍,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壮烈。人在喜悦、悲伤、迷茫时,读一首贴合心境的诗,或自己写几句诗,情感能得到安放与释放,这种对内心秩序的梳理,便是它的“用”。
二、精神的慰藉与超越
在现实的奔波里,诗歌能搭建一个“精神避难所”。当人被生活的琐碎困住时,“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能让人暂时跳脱焦虑;当面对生命的局限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能让人感受到超越个体的力量。它不用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却能通过文字的意境,帮人拓宽精神的边界,获得对抗平庸的力量。
三、语言的淬炼与美感传承
诗歌是语言的极致凝练——几个字就能勾勒一幅画(“大漠孤烟直”),一句话就能藏着多层意(“弦外有余音”)。这种对语言的打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文字的感知力:读诗多的人,会更能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妙处,也会更懂得用精准、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同时,诗歌里的韵律、节奏、意象,也在一代代传递着汉语的美感,让语言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成为艺术。
四、文化与记忆的载体
一首诗往往藏着一个时代的印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社会的记录,“稻花香里说丰年”是对生活的留存。它们不像史书那样严肃罗列史实,却用更鲜活的方式把文化习俗、人情世故、民族精神沉淀下来。后人读这些诗,不只是读文字,更是触摸历史的温度,承接文化的血脉,这种对集体记忆的延续,也是一种深层的“用”。
所以诗歌的“无用”,是它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益”;而它的“用”,是在滋养人的内心、守护精神的丰盈,这种“用”或许看不见摸不着,却贯穿在人的生命里,持久而深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