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曲的文学世界版图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绝对是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
这首散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照耀着后世,可以说是元曲中传唱度最高的作品之一了,甚至,没有之一!
周德清将其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更是盛赞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无疑是绝妙之作。
这首散曲简短凝练,许多人都能背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但你知道,这首小曲的妙处吗?如果硬要选一些,元散曲中还有哪几首可以与之媲美?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天净沙·秋思》以最简单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无比萧瑟和凄美的图画,将那种彷徨无依的游子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开篇三句十八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犹如一幅精心构图的水墨,将游子所见情境层层铺展开来。
马致远在此运用的“白描”和"列锦"手法。“白描”大家都比较熟悉,而所谓列锦,即全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诗句,不著一个动词,却能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细品这三组意象的排列,便可见词人匠心独运。前三句,罗列了九种事物,可是却没有一个动词,却让我们想象到了词人所要描写的意境,集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于一体。
"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以垂直空间的构图,营造出苍凉的氛围。
藤之"枯"、树之"老"、鸦之"昏",三个形容词的精心选择,不仅描摹出了物态,更暗含时光消逝的悲凉。这种通过物象暗示时间的手法,在马致远笔下自然天成。
![]()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视角由仰观转为平视,构图由紧凑变为疏朗。
这一组意象看似闲适,实则为后文的抒情埋下伏笔。试想,他人团聚的温暖,不正反衬出游子漂泊的孤寂?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古道、西风、瘦马",则将镜头拉回到游子自身。
古道的沧桑、西风的萧瑟、瘦马的疲敝,三者叠加,不仅勾勒出旅行者的形象,更暗含了人生旅途的孤单和艰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瘦马"这一意象,既可视为实写,也可解读为词人自身精神状态的象征。这是物我合一的写法。
结尾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画龙点睛,将前三句的景物描写陡然升华到情感的高度。
夕阳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一方面,它点明了时间,使全曲的时空更加完整;另一方面,夕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是愁思的载体,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令无数人动容。
而"断肠人"三字,更是将游子情怀推向了极致,与前三组的景物描写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振!
除了马致远之外,以列锦为主要修辞手法的散曲并不少见,但最为著名的,是白朴有一套“春、夏、秋、冬”的《天净沙》,其中“秋”可以媲美马致远的作品。先来看一下“春、夏、冬”三曲。
![]()
《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jiān]。
《天净沙·冬》: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天净沙·春》中,"春山暖日和风"开篇即展现出一派融融春意。三个意象的排列,不仅勾勒出春日特有的温和氛围,更通过触觉(暖)、视觉(春山)、感觉(和风)的多感官描写,营造出立体的春日体验。这种多感官的意象组合,含蓄蕴藉。
"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两句,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帘栊"这一意象,它既是实写的物象,又暗示了闺中人的存在。
夏、冬两曲,感觉类似,夏日的“水冷瓜甜”让人清凉无限,冬日的“竹篱茅舍”朴素平凡,令人心灵平静。就不再多说了,重点说说《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天净沙·秋》展现了列锦手法的另一种优秀。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的萧瑟,与后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绚烂形成强烈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色彩上,更体现在情感节奏的起伏中。
白朴巧妙地将秋日的萧瑟与绚烂并置,正如人生中悲喜交集的复杂体验。
特别是"白草红叶黄花"的色彩组合,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画理:白色的清冷、红色的热烈、黄色的明快,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色彩搭配的功力,令人想起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当真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更增别致之感,这首散曲也非常著名,甚至被后世誉为能和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相媲美!
列锦手法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独特的审美密不可分。
在这些纯以名词构成的诗句中,物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景物不仅是客观存在,更是主观情感的投射。如,马致远笔下的"瘦马",象征着词人自身精神状态。
列锦手法也有着"留白"的美学追求。通过省略动词和连接词,词人在语言上留下了大量空白,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高境界。
![]()
正如司空图《诗品》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当然,元代文人地位下降,许多知识分子转向戏曲创作,这使得元曲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更加注重通俗性和音乐性。列锦手法通过意象的直接呈现,既保持了文学的雅致,又便于传唱,正是雅俗共赏的典范!
唐代,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开列锦先声;至宋,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如此,元曲作家,是将列锦手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马致远与白朴的《天净沙》系列,除了精湛的艺术技巧之外,他们曲中所展现的情感,也触动了人类共通的体验。游子的乡愁、文人的忧思、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些永恒的主题,令人喟然长叹。
怎么样,看了这么多,列锦的手法你学会了吗?这些优美的散曲,你又更喜欢哪一首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