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甄嬛传》里听过那首婉转缠绵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旋律一起,仿佛瞬间穿越回那个盛唐晚照、花间月下的时代。
而这词的作者,正是被后人称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
![]()
不过,你可别以为他是个一本正经的老学究。
这位温才子,其实是个“大唐文艺圈里的风流浪子”——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爱逛秦楼楚馆,写尽闺情艳词,被正经士大夫们“鄙视”,却偏偏被皇上偷偷喜欢。

他有个外号叫“温八叉”,不是因为他爱打架,而是因为他写诗快得像开了挂——八次叉手的功夫,一首诗就写好了。
这速度,搁现在大概就是“考场文曲星”,可惜他运气不太好,总考不上进士。
不过,没考上公务员,反倒让他成了“民间词坛一哥”。
![]()
我们来细品这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光是开头两句,就够后人吵一千多年。
“小山”到底是啥?
有人说是屏风,有人说是眉毛。想象成一个刚睡醒的美人,眉毛画得像远山重叠,金光闪烁,是不是也挺合理?
![]()
而“鬓云欲度香腮雪”,说的就是她那一头乱发,像云一样飘过雪白的脸颊——说白了,就是“睡乱了头发”,但被温庭筠写得又仙又欲。
这哪是写妆,这是写态。一种慵懒、娇媚、不想起床的“闺情美学”,就这么被他拿捏得死死的。
他不是在写词,他是在拍“大唐女子图鉴”。
![]()
接着往下看: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女子对镜簪花,前后镜子对照,花与人面相映——这不就是唐代版的“对镜自拍”吗?
而她穿的绣罗襦上,绣着一对金鹧鸪。
鹧鸪在古代,是“成双成对”的象征,叫声带着一点点缠绵,一点点哀怨。
![]()
你细品:她一个人对镜梳妆,衣服上却绣着双双对对的鸟儿——这不是明摆着的“寂寞贵族女子图鉴”吗?
温庭筠就像一个躲在屏风后面的“闺情导演”,用镜头语言写尽了她的孤独与美丽。
![]()
温庭筠虽然词写得好,但人生并不顺遂。
《北梦琐言》里有个段子:唐宣宗爱唱《菩萨蛮》,宰相令狐绹想讨好皇上,就找温庭筠代笔,还叮嘱他:“别告诉别人是我找你写的!”
结果温大才子转头就说出去了……
这下可好,宰相面子挂不住,温庭筠的仕途也就此凉凉。
这就好比:你帮领导写稿,领导让你保密,你反手发了个朋友圈——“领导的稿子是我写的!”
这不被穿小鞋才怪。
所以你看,才华再高,也敌不过“不懂闭嘴”的悲剧。
![]()
虽然情商欠缺,但才气逼人!
温庭筠的词,被归为“花间派”,风格绮丽婉约,写尽女儿情态。后人说他“题材狭窄”,只会写红香绿软。
但你知道吗?
正是他,把民间小调提升成了文人词,让词从“街边巷曲”登上了“文学雅堂”。
他是第一个认真写词的文人,是“词这种文体”的奠基人之一。
没有他,可能就没有后来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也没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他虽然写的是闺情,却写出了一种极致的美学——那种细腻、慵懒、华丽又哀愁的晚唐气质。
![]()
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菩萨蛮》,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早晨,那个女子,那一段被定格在词中的时光。
温庭筠用他敏感而多情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大唐仕女梳妆图”。
他不是在写词,他是在为我们编织一场不愿醒来的梦。
而你我,都是这场梦里的知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