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谋士如云,他们以智谋左右战局、影响政权兴衰。本次排名以谋士的战略规划能力、关键决策成效、历史贡献度为核心依据,辅以典型案例解析,展现顶尖谋士的智慧魅力。
1. 诸葛亮(蜀汉)——“卧龙”,战略天花板
核心定位:蜀汉政权的战略奠基人、内政与军事双料大师。
![]()
案例解析:隆中对定三分天下: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以《隆中对》为其制定核心战略。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这一战略精准预判了天下格局,让此前屡战屡败、无固定地盘的刘备有了清晰方向。此后刘备联合孙权赤壁破曹、取荆州四郡、入蜀夺益州,短短十余年便建立蜀汉政权,完全印证了《隆中对》的可行性。
后期诸葛亮北伐虽未成功,但以益州一州之力抗衡曹魏,凭借“木牛流马”“八阵图”等智谋保障后勤与战局,其战略定力与战术能力堪称三国之最。
2. 郭嘉(曹魏)——“鬼才”,战术奇谋无双
核心定位:曹操统一北方的“第一功臣”,擅长精准预判与奇袭战术。
![]()
案例解析:十胜十败论定官渡基调+一计定辽东:官渡之战前,曹操面对袁绍“兵多将广”的绝对优势心生疑虑,郭嘉提出“十胜十败”论,从道、义、治、度等十个维度剖析曹袁优劣,彻底坚定曹操决战信心。
战役中,郭嘉献策“轻兵奇袭乌巢”,直击袁绍粮草要害,成为官渡之战逆转战局的关键。更令人称奇的是,郭嘉临终前为曹操留下平定辽东的计策:
“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
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公孙康斩二袁首级献来,不费一兵一卒平定辽东,其预判之精准堪称“神算”。
3. 贾诩(曹魏)——“毒士”,谋断极致利己且精准
核心定位:乱世中“活下来并活得好”的智谋典范,战略决策从不失手。
![]()
案例解析:劝张绣归曹+阻曹操伐吴:贾诩早年辅佐张绣时,两次献计击败曹操(第一次设伏杀典韦、曹昂,第二次预判曹操“归师勿遏”而设伏)。
但当袁绍与曹操同时招降张绣时,贾诩力劝张绣归曹——理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袁绍强而骄,曹操弱而求贤;曹操必不计前嫌以向天下示德”。
这一决策让张绣得以善终,贾诩也从此跻身曹魏核心谋士圈。赤壁之战前,贾诩劝谏曹操: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可惜曹操未听,最终惨败。此后贾诩辅佐曹丕,献策“先灭蜀再平吴”的战略,虽未亲见实施,但也为曹魏后期统一奠定思路。
4. 荀彧(曹魏)——“王佐之才”,战略规划与内政基石
核心定位:曹操的“萧何+张良”,既掌内政后勤,又定战略方向。
![]()
案例解析:迎汉献帝+官渡守后方:公元196年,荀彧力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将汉献帝迎至许昌。这一决策让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绝对主动权,此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曹魏发展的核心优势。
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前线粮草告急,心生退意,写信给荀彧商议。荀彧回信: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此信坚定了曹操死守的决心,最终等到奇袭乌巢的机会。此外,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郭嘉、荀攸、陈群等大量顶尖人才,是曹魏人才体系的奠基人。
5. 陈宫(吕布/早期曹操)——“刚直谋士”,战术谋划见长
核心定位:兼具忠义与智谋的悲剧性谋士,曾为曹操、吕布核心智囊。
![]()
案例解析:助曹操取兖州+濮阳大败曹操:陈宫早年追随曹操,在曹操势力微弱时,献策说服兖州豪强,助曹操顺利接管兖州,使曹操有了第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后因曹操杀害边让等名士而与曹操决裂,转投吕布。
辅佐吕布期间,陈宫多次献上奇计:公元194年,曹操征讨陶谦,陈宫献策吕布“袭取兖州”,一度让曹操陷入“无家可归”的绝境。
濮阳之战中,陈宫设伏诱曹操入城,差点将其活捉,若不是吕布认不出曹操,三国历史或将改写。可惜吕布刚愎自用,多次拒绝陈宫的关键建议(如曹操攻刘备时,陈宫劝吕布袭许昌,吕布因妻子阻挠而不从),最终兵败被擒。陈宫临死前“宁死不降”,其智谋与气节令人惋惜。
6. 周瑜(东吴)——“周郎”,军事谋略与战略格局兼具
核心定位:东吴政权的军事奠基人,赤壁之战的主导者。
![]()
案例解析:赤壁之战破曹+规划取蜀战略:公元208年,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东吴朝野一片投降之声,周瑜力排众议,向孙权分析“曹操四患”(北土未平、不习水战、粮草不足、水土不服),坚定孙权抗曹决心。
随后周瑜担任孙刘联军统帅,制定“火攻计”,利用黄盖诈降、东南风等有利条件,在赤壁大败曹操,彻底粉碎了曹操“一统江南”的企图,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战后,周瑜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以抗曹操”的战略,计划先取益州,再与曹操二分天下。
可惜周瑜在准备实施战略时病逝,年仅36岁,否则东吴的历史可能更加辉煌。
7. 司马懿(曹魏/西晋奠基人)——“冢虎”,隐忍与战略持久大师
核心定位:曹魏后期权臣,西晋政权的实际奠基人,擅长持久战略与权谋。
![]()
案例解析:耗死诸葛亮+平定辽东: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懿担任曹魏西线统帅,面对诸葛亮的屡次进攻,他采取“坚壁清野、以守为攻”的战略,不与诸葛亮正面决战,利用曹魏雄厚的国力消耗蜀汉军队。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女装羞辱他,司马懿仍不为所动,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死于五丈原,蜀汉北伐彻底失败。
此外,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平定辽东公孙渊,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佯攻辽东西南,引诱公孙渊主力,再率主力突袭辽东都城襄平,最终擒杀公孙渊,平定辽东叛乱,巩固了曹魏的北方边疆。
后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政权,其权谋之术也堪称顶尖。
8. 陆逊(东吴)——“江东儒将”,后发制人与军事奇谋
核心定位:东吴后期军事统帅,挽救东吴于危难的关键人物。
![]()
案例解析:夷陵之战破刘备+石亭之战败曹休: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率数十万大军伐吴,东吴朝野震动。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面对刘备的锐气,他采取“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战略,率军退守夷陵一带,与刘备对峙数月。
待刘备军队士气低落、补给困难时,陆逊抓住机会,采用“火攻计”,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刘备仅率数人逃回白帝城,东吴彻底解除了蜀汉的威胁。
公元228年,陆逊又在石亭设伏,大败曹魏大将曹休,斩杀曹军万余人,缴获粮草器械无数,巩固了东吴的江北防线。
陆逊的智谋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曾劝谏孙权“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兼具军事与内政眼光。
9. 鲁肃(东吴)——“鲁子敬”,战略远见与外交大师
核心定位:东吴“联刘抗曹”战略的奠基人,杰出的外交家。
![]()
案例解析:榻上策+联刘抗曹:早在诸葛亮《隆中对》之前,鲁肃就向孙权献上“榻上策”,提出: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此策为东吴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鲁肃第一时间意识到“联刘抗曹”的重要性,亲自前往当阳会见刘备,促成孙刘联盟。
赤壁之战后,鲁肃又力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以巩固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这一决策让东吴获得了稳定的盟友,避免了被曹操单独消灭的风险。
鲁肃的战略远见为东吴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0. 法正(蜀汉)——“蜀郡太守”,战术奇谋与进谏核心
核心定位:刘备取益州、定汉中的关键谋士,深受刘备信任。
![]()
案例解析:定军山奇谋斩夏侯渊:公元217年,法正献策刘备“取汉中以固益州”,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公元219年,汉中之战进入关键阶段,刘备率军与夏侯渊对峙于定军山。法正观察地形后,献策“声东击西”:先派一部分军队攻打夏侯渊的侧翼张郃,引诱夏侯渊分兵救援;待夏侯渊兵力分散后,再派黄忠率军突袭夏侯渊大营,居高临下发起猛攻。
刘备依计行事,黄忠果然斩杀夏侯渊,曹军群龙无首,刘备趁机夺取汉中。这一胜利让蜀汉获得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为诸葛亮北伐奠定了基础。
此外,法正还擅长进谏,刘备称帝后欲伐吴,诸葛亮曾感叹“若法孝直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可见其在刘备心中的分量。
三国谋士实力相近者众多,如荀攸、程昱、庞统等均为顶尖人才,本次排名侧重“战略影响力+关键谋略成效”,不同视角下排名或有差异,但上述十人皆为三国智谋的代表人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