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迷茫,持续性焦灼?你可能不是病了,只是“贵人”离家出走了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特别火,感觉活着没意义,大家都是靠什么续命的?有个高赞回答说得特实在:去做点高能量的事,跟喜欢的人待一块儿,爱具体的生活。这话听着简单,但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这让我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个叫霍尔顿的哥们儿,他简直就是“人间清醒”的代言人,看谁都觉得虚伪,看啥都来气,活得像个刺猬,把自己扎得浑身是伤。他讨厌那些为了买豪车挤进上流社会的同学,也看不起那些一边看电影哭得稀里哗啦一边内心肮脏的“斯文人”。他一度觉得人生就是个巨大的骗局,没劲透了。可最后,他还是被三个人给“捞”了回来,在悬崖边上踩了脚刹车。这事儿说明啥?说明你感觉生活没电了,可能不是你电池坏了,而是给你充电的那几个“充电宝”不在身边。
![]()
说到这个,霍尔顿的“充电宝”头一个就是他妹妹菲比。这哥们儿被学校开除,不敢回家,约了个漂亮女友看演出,结果发现人家也是个“社交达人”,满场子找熟人攀比,一提俩人私奔就立马变脸。跟这些“不可靠伙伴”待在一起,能量条嗖嗖往下掉。可他一回家,妹妹菲比就成了他的“坚固盟友”。妹妹虽然小,听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她就安安静静地听哥哥倒苦水。霍尔顿自己都说,只要有人听你说话,日子就没那么糟。妹妹还把准备买圣诞礼物的钱全塞给了他,这份爱,比任何心灵鸡汤都管用。我大胆推测一下,现在很多人所谓的“社交”,其实是一种“能量内耗”。 根据中国青年报早前的一个调查,超过70%的年轻人表示在无效社交后感到更疲惫。你跟那些需要你戴着面具去交往的人待在一起,就像手机开着十几个APP后台运行,电量掉得飞快。而爱你的人,就是那个帮你一键清理后台,还能给你快充的“超级充电器”。
对了,霍尔顿自己也是个“移动电源”。他虽然嘴上不饶人,但心里有杆秤。他心疼修女只吃面包片,自己吃着火腿鸡蛋;他看到妹妹喜欢的唱片,眼睛都亮了;他甚至为了不让穷室友自卑,把自己的名牌箱子也藏到床底下。我觉得,一个人最大的能量来源,其实是“被需要”的感觉。 你去爱一个人,去关心一件事,这种付出本身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就像很多全职妈妈,在职场妈妈面前可能觉得没价值,但一回到家,面对孩子,她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孩子的每一个笑容,每一次依赖,都是给她颁发的“突出贡献”奖。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赞美都更能让人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像谈恋爱一样,你为对方付出,看到对方开心,你自己也跟着开心,这是一种正向的能量循环。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霍尔顿
![]()
最后能被治愈,关键是他找到了自己想干啥。他妹妹问他喜欢什么,他支支吾吾半天,最后才说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在悬崖边看着小孩,别让他们掉下去。这个想法听起来有点傻,但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在我看来,现代人迷茫的根源,就是找不到那个能让自己“豁出去”的东西。 作家韩寒说过,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养活自己。这个“喜欢的事”,就是你人生的“主心骨”。没有它,人就像飘在水上的浮萍,风往哪吹,你就往哪倒。霍尔顿找到了,所以他淋着雨看妹妹坐旋转木马,都觉得“太开心了”。他不再是一个只会抱怨的“愤青”,而是一个有了守护对象的“守望者”。我猜,未来那些能真正活得开心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的,但一定是找到了自己那片“麦田”的人。他们可能是个程序员,业余时间在做木工;也可能是个会计,周末在流浪动物基地做义工。这件事不为赚钱,不为名利,就图一个“我乐意”。
![]()
说到底,生活这东西,有时候真不用想得太复杂。感觉累了,倦了,就看看你身边有没有这三个人:一个无条件爱你的“后备保险”,一群你愿意为之付出的“开疆拓土”的目标,还有一个你打心底里认可的、更好的自己。他们仨凑齐了,你的精神世界就有了顶梁柱,再大的风浪也吹不倒。那么问题来了,你的“麦田”在哪?你的“守望者”又是谁呢?评论区聊聊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