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里士多德早就看透了,想说服一个人,你得有三样东西:
人格,情感,逻辑。
大部分人,都栽在了最后那个“逻辑”上。
不信你想,你跟人辩论,摆事实列数据,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结果人家嘴上不说了,心里更恨你了。
这是赢了道理,输了人心。这样的沟通效果不好。真正的高手,他是这样做的,用“逻辑”搭骨架,然后再把感受加进来。
![]()
01
先讲感受,把对方拉到你“这边”来。
我们先回忆一下,那些最能打动人的演讲,没有一个是上来就讲大道理的。
都是先给你讲个故事。
比如我一哥们儿,是公司新提拔的主管。第一次开部门会,要宣布一个不受欢迎的新规:以后所有人都要写日报。
他要是上来就说:“为了提高效率,公司决定,从今天起,大家都要写日报……”
你信不信,底下的人心里已经开始骂娘了。
他怎么干的呢?
他先讲了个“感受”。他说:“兄弟们,我知道,一听写日报,大家心里肯定都别扭。说实话,我自己也烦。我刚工作那会儿,最讨厌的就是写日报,觉得这样做就是浪费时间。”
他先用这一句话,把自己从一个“管理者”,变成了跟所有员工站在一起的“吐槽者”。他先接住了你的“情绪”,承认了“我懂你们的不爽”。
这时候大家心里能舒服点,不会把他当成了对立面,工作好开展一些。
![]()
02
再上逻辑,给他一个“不得不”的理由。
当对方的情绪,被你安抚好了,你再上“逻辑”,他才听得进去。
我那哥们儿,吐槽完日报之后,话锋一转。
他说:“但是,后来我吃了大亏。有一次我辛辛苦苦跟了半年的项目,最后被别人给抢了功。老板问我,你都干了什么?我脑子一片空白,说不出来。我就看着那个孙子,拿着他那份写得漂漂亮亮的周报,在老板面前邀功。那一刻我就后悔了,写日报这件事,换个角度是我们保护自己的工具。”
他没有说这是公司的规定,你们必须执行。他给的是一个“逻辑”,一个从“我的惨痛经历”推导出来的,“我是为你们好”的逻辑。
他还在讲故事,但这个故事里,已经埋好了“逻辑”的钩子。这个钩子,钩的是每个员工自己的“切身利益”。
这时候大家听的,就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规定”,而是一个热乎乎的“忠告”。
![]()
03
最后,升华到“我们”,给他一个共同的“梦想”。
光有感受和逻辑,还不够。那只能让他“接受”。
你想让他“拥护”,你得给他画个饼,让他觉得跟你一起干有奔头。
那哥们儿最后是怎么收尾的?
他说:“所以,这个日报,我希望它不是我们的负担。我们把每天踩过的坑,啃下的硬骨头,都记下来。一个月后,我们复盘,看看我们这个团队到底有多牛。半年后,我拿着这份沉甸甸的‘战功簿’,给大伙找老板要奖金,要升职,我也才有底气。大家说,对不对?”
你看啊他把“写日报”这件破事,从一个“不得不干的苦差事”,升华成了一个“我们一起去打怪升级、抢装备”的热血故事。
他把“你”和“我”,变成了“我们”。
他给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和“梦想”。这时候大家想的,就不是怎么糊弄这个日报了,而是怎么把它写好,好为年底的奖金多添一些业绩。
![]()
沟通的本质不是“说服”,是“共情”。
先用“感受”,建立情感的“链接”;
再用“逻辑”,提供行动的“理由”;
最后用“我们”,构建价值的“共同体”。
这个模型可以用在任何地方。写方案,做演讲,甚至跟你老婆吵架。
当你学会了用别人的心去思考,用自己的嘴说话时,你就掌握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