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西安千岛家庭教育的老师。
在我们日常接触的无数家庭中,有一个场景变得越来越常见: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上学表现出极大的抗拒,父母在门外焦急、不解,甚至愤怒,最终演变成一场家庭战争。一句简单的“我不想上学了”,背后往往是一个孩子正在发出的、声嘶力竭的求救信号。
![]()
“不想上学”真的只是懒和叛逆吗?
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你就是懒!”“你在叛逆期,故意跟我们作对!”我们很容易把这种行为标签化,然后试图用更大的压力去“纠正”它。
但请静下心来想一想:哪个孩子不希望拥有朋友的陪伴、校园的乐趣和未来的希望呢?当一个孩子宁愿忍受孤独、指责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要逃离学校时,他/她所承受的痛苦,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那可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了。
信号背后,孩子可能在经历什么?
那个“不想上学”的孩子,内心世界可能正在经历一场海啸:
“我好像被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子罩住了”:这是很多抑郁孩子的真实感受。他们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感觉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灰色。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内心再也没有能量支撑自己起床、听课、面对人群。
“我像个异类,没人能理解我”:青春期本就敏感,加上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家庭期待,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可能正遭遇霸凌、排挤,或者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身体先一步垮掉了”:情绪问题会真实地反映在身体上。持续的头痛、胃痛、失眠、乏力,去医院检查又一切正常。这很可能是“心理问题躯体化”,是身体在代替心灵喊“救命”。
“我一张嘴,得到的只有道理,而不是拥抱”:当孩子第一次试探性地表达“我好累”时,如果我们回应的是“谁不累?我们当年比你累多了”,这扇沟通的门就被彻底关上了。他们不再相信能被理解,于是选择沉默和逃避。
听到求救信号后,我们该怎么做?
当孩子发出这样的信号,父母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
第一步:把“评判”换成“倾听”。放下手机,关上电视,看着孩子的眼睛,真诚地说一句:“我看到你最近很难受,能跟爸爸妈妈说说吗?我们很想陪你一起度过。”记住,此刻你不需要给出解决方案,只需要提供一个安全、不被打断的倾诉环境。
第二步:把“上学”问题,暂时搁置。当一艘船即将沉没,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救人,而不是纠结于它是否还在原定航线上。休学,在很多时候不是堕落,而是“紧急靠岸维修”,是为了更长远的航行。
第三步:寻求专业支持,父母与孩子共同面对。抑郁是一种情绪感冒,它需要专业的“医生”。这并不可耻。在西安千岛家庭教育,我们常常对家长说:“孩子是家庭系统的‘哨兵’,他病了,往往提示整个家庭的关系需要调整。”我们的工作不仅是帮助孩子重建内心秩序,更是指导父母如何成为孩子最坚实的支持系统,如何改善家庭沟通的土壤。
每一个“不想上学”的孩子,都曾在内心无数次呼喊过“帮帮我”。他们需要的不是指责和推力,而是理解和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