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时分,66岁的王阿姨走在小区花园里,手里还攥着刚刚忘在药店的保温杯。最近,她发现自己不光记性越来越差,连熟悉的老同学见面都一时叫不上名字,讲话时也频频“卡壳”。
是不是年纪大了,这都正常?王阿姨这样安慰自己。没成想,隔壁的李大姐最近也说总是找不到钥匙,甚至烧水忘了关火。几位邻居凑在一起聊家常,发现原来“不靠谱”的小事儿,大家都碰到过。
![]()
可就在这天,小区里体检返诊的医生说:“记忆力减退、动作迟缓、情绪变化大的情况,别只当作‘老了’,有时候可能是大脑开始萎缩的信号!”一番话让王阿姨心里咯噔一紧。
这真只是普通的“健忘”吗?还是大脑健康拉响的警报?又有哪些表现,预示我们需要重视?读完这篇文章,你或许会为身边的一些“细节”绷紧神经。
大脑萎缩,到底有多普遍?科学依据怎么说?不少人觉得,只有上了年纪才会出现大脑萎缩,实际上,它的风险远比我们想得更早、更常见。
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的数据,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6%左右的大脑出现了明显萎缩迹象。
不仅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工作压力过大、缺乏锻炼、睡眠长期不足的人,大脑萎缩风险提前显现。
![]()
大脑萎缩指的是脑组织体积、重量等逐步减少,神经细胞减少或凋亡的过程。随着大脑的“缩水”,对应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往往会悄然下降。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历时8年、覆盖近4000名志愿者的随访研究显示,每年大脑体积减少1%,与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等高危状态密切相关。
而且,大脑萎缩不是一夜之间发生,往往会伴随一系列容易被忽视的“小信号”悄然来临。
记忆力衰退加剧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频繁忘记刚发生的事,比如刚打了电话就忘记内容、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甚至连日常生活的小事经常出错,这已经不是单纯“健忘”了。
北京协和医院的调研分析表明,出现近期记忆明显下降的人,脑部萎缩比率升高27.5%。这种情况反映了大脑关键区域,海马体功能衰退,是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表现。
![]()
动作变得迟缓、协调性下降
原本利索的人突然变得走路腿脚拖沓、系扣子笨拙、写字歪歪扭扭,甚至手端碗都容易掉。这背后,可能是大脑运动神经区的萎缩,影响了肢体的精细运动控制。
《中国脑健康白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动作迟缓比例达到19.8%,与大脑萎缩程度呈显著相关。“慢”并非必然的老化,而是脑健康拉响的警钟。
情绪波动大,性格变化明显
爱笑的人突然变得易怒,平静的人变得焦虑、悲观,或出现莫名的冷漠和淡漠,这往往是大脑情感调控区域发生改变的信号。
例如,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神经学》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提到,大脑前额叶萎缩人群中,早期情绪障碍检出率超过32%,远高于对照组。
![]()
如果亲人变得“判若两人”,别急着指责“年纪脾气大”,很可能是大脑健康出了问题。这里,尤其要提醒大家:如果以上三类表现合并出现,而且短时间内加重,绝不能再拖延,需尽早就医排查!
坚持有氧运动,保护脑活力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回顾性分析发现,每周累计有氧运动超过150分钟的人,大脑萎缩速度较同龄人慢15.7%。简单的快走、骑车、太极、慢跑,都是“养脑”动作。建议:以“能说话但微微喘气”为度,每次30分钟以上,长期坚持,效果显著。
![]()
均衡饮食,多补脑益智食物
补充富含DHA、卵磷脂、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鲭鱼、核桃、豆制品、粗粮),有助修复神经细胞。一项欧洲多中心临床实验显示,高DHA饮食人群,认知衰退概率下降22.4%。忌高糖高油,适量补充坚果和蔬菜,对延缓大脑衰老很有帮助。
![]()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
长期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大脑萎缩几率高出普通人28%,这已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循证医学中心的多项数据证实。建议每晚固定时间入睡,午间短暂休息10-20分钟,保持日夜规律。此外,远离熬夜、应酬和频繁值夜班,是脑健康不可忽视的细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