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惶恐滩,原名“黄公滩”,江西省万安县。黄公滩下有黄公台,明代有碑记。【清】《江西通志》卷三十九:“黄公台,《万安县志》:在惶恐滩下漏湖坪,为明观察黄又元作,吉水邹元标撰碑记,颜曰黄公台。”
![]()
[清] 《吉安府志》卷十《山川》:“黄公滩即惶恐滩,详山川志。邹元标记失载。”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章惇等人排挤陷害,贬谪到岭南蛮荒之地——恵州,乘舟经长江转赣江,途径江西万安时,写下一首《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并在诗中自注:“蜀道有错,喜欢铺,在大散关上。”
自此,惶恐滩成了万安名胜、江西名胜、中国古代名胜,千百年来争相传颂,脍炙人口,史不绝书。但是苏东坡过惶恐滩这首诗,古籍记载中的几个不实之词需要澄清。
历史不容戏说。本文旨在还原历史真相,以免再误导后人。
不实之词之一、“坡乃更为惶恐”。
【南宋】邢凯《坦斋通编》:
东坡入赣诗: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自下而上,第一滩在万安县前,名黄公滩。坡乃更为惶恐,以对喜欢。《庐陵志》:二十四滩。坡诗乃云十八滩头一叶身,亦非也。
意思是说,原本地名是“黄公”,颔联以“山忆喜欢”对“地名惶恐”,苏轼为了对仗,于是把地名改成了“惶恐”。
果真如此吗?
非也!事实上,早在北宋之初,当地人就称这里是惶恐滩了。有赵抃诗《入赣闻晓角有作》《虔州即事》为证,比苏东坡的《过惶恐滩》诗要早33年。
公元1061年,赵抃诗《入赣闻晓角有作》:
江南历尽佳山水,独赣潺潺三百里。 移舟夜泊惶恐滩,画角乌乌晓风起。 栖鸥宿鹭四散飞,梦魂惊入渔樵耳。 三通迤逦东方明,又是篙工造行矣。 横波利石千万层,板绳缚累如山登。 夷途终致险且升,自顾忠信平生凭。 赵抃诗《虔州即事》,惶恐滩:
君恩山重若为酬,补郡都忘乐与忧。
惶恐滩长从险绝,郁孤台迥足观游。
赣川在昔名难治,铃閤于今幸少休。
人谓阔疏予自喜,远民安堵更何求。
![]()
![]()
[元] 陶宗仪《说郛》卷二十八下:《改易地名》:“诗人好改易地名,东坡入赣诗:人遇喜欢来远梦,地名皇恐泣孤臣。自下而上,第一滩在万安县前,名黄公滩。坡乃更为皇恐,以对喜欢。庐陵志:二十四滩,坡诗乃云:十八滩头一叶身,亦非也。”
· [清] 查慎行《苏诗补注》卷三十八,《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惶恐(《坦斋通纪》云:诗人好改易地名,以就句法。《庐陵志》:二十四滩,自下而上,第一滩在万安县前,名黄公滩。坡乃改为惶恐,以对喜欢。慎按:文信国亦有惶恐滩头说惶恐之句,则又因坡公而传讹者也。
以上两者错了,都错怪苏东坡了。有上述两首赵抃诗可证,把黄公滩改名为惶恐滩的不是苏东坡,也不是苏东坡好改易地名,惶恐滩之名,早在苏东坡之前已经有之,苏东坡诗中称惶恐滩并非偶然,实乃入乡随俗,早已沿习成风。历史的真实是陶宗仪、查慎行两人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不实之词之二,“东坡改为惶恐”。
清代沈元沧诗《过黄公滩,自东坡改为惶恐,文信国仍之,后相沿为故实矣》:
雨馀乘晓狎危澜,来过黄公第一滩。
帆饱长风争马驶,溪添新涨抵江宽。
篙师欲作摊钱戏,客子休歌《行路难》。
天意似怜山水癖,要令南海纵奇观。
不实之词之三,“坡公误听,以为惶恐,遂对喜欢”。
南宋人王阮有诗《黄公滩》:
赣石三百里中,有大小黄公滩,与万安县对,无甚险恶,坡公误听,以为惶恐,遂对喜欢。庆元二年十一月十四夜,余宿滩下,梦人绛衣素冠,辨论呶呶,略记其旨,似谓不愿人畏。余应曰:滩指石尔,水何与焉?其人有喜色,意者黄公耶?
水溯安流舟不难,人心自畏石头顽。
黄公误听作惶恐,玉局先生盖谓滩。
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这里的“玉局先生”指苏轼 。王阮说苏轼误把“黄公”听为了“惶恐”,因为他的名声大,所以后人多把此处称为“惶恐滩”了。
实际上,这也是对苏东坡的曲解,对历史的曲解。历史事实是,苏东坡没有听错,也没有写错,其实是王阮写错了。
![]()
![]()
[清] 《江西通志》卷第一百五十七,《艺文》:诗十一《七言绝句》,收录的王阮诗《黄公滩》照单全收,自然也错了: 黄公滩一首
赣石三百里中,有大小黄公滩,与万安县对,无甚险恶,坡公误听,以为惶恐,遂对喜欢。庆元二年十一月十四夜,余宿滩下,梦人绛衣素冠,辨论呶呶,略记其旨,似谓不愿人畏。余应曰:滩指石尔,水何与焉?其人有喜色,意者黄公耶?
水溯安流舟不难,人心自畏石头顽。
黄公误听作惶恐。玉局先生盖谓滩。
不实之词之四,“东坡南迁,讹为惶恐”。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八百九十七:
赣水,在城南。源本章贡二水,北流至赣县始合,故谓之赣。三百里至万安县,其间有八滩,水性湍险,惟黄公滩为甚。东坡南迁,讹为惶恐,舟过此,其险始平。
然而,此书又说:“惶恐滩,在县治西。本名黄公滩。土人讹为惶恐。”由此可见,最早把黄公滩改名为惶恐滩的到底是谁?是当地人即上文中的“土人”。由此可见,因当地人、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故苏东坡诗称惶恐。前面已经说过,早在北宋之初,黄公滩就已“讹呼为惶恐滩”了。
![]()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
牛吼石(在泰和县西十里,自黄公滩而下江流平澹,经此石,则复险滩,声如群牛之吼。葛敏脩诗:一泻三百里,列为十八滩)
黄公滩(在万安县,讹呼为皇恐滩。苏子瞻南迁过此,赋诗云:十八滩头一叶身,七千里外二毛人。山忆喜欢劳梦想,地名皇恐泣孤臣。
不实之词之五,“偶用取巧,子瞻误用之”。
清初施闰章:“‘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偶用取巧,然实黄公滩也。子瞻(施闰章误以为此诗是苏轼所作)误用之,遂成佳话。” 其实,苏东坡并没有“误用”,不是苏东坡投机取巧,反倒是他张冠李戴、把元末文天祥的诗误以为是苏东坡所作,是他弄错了、弄巧成拙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