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的我们,还在用“天高云淡”、“丹桂飘香”来形容秋天时,你是否想过,生活在这片中原大地上的先民,他们眼中的秋天,是何等模样?
要回答这个问题,没有比《诗经》更古老的“日记”了。这部采集于黄河流域,主要记录 today's 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一带风土人情的诗歌总集,早已为中原的秋天,写下了一首首不朽的开篇。
那里没有层林尽染的浪漫,也没有悲秋寂寥的感伤。先民们的秋日,与土地、劳作和生命本身紧密相连,质朴、宏大,且充满力量。中原之秋,是听见的:蟋蟀入户,寒凉渐至
在我们的感知被空调暖气模糊之前,古人对季节的变迁有着动物般的敏锐。他们不只看叶落,更听虫鸣。
《豳风·七月》里,清晰地记载了蟋蟀的迁徙轨迹,如同一份古老的“物候预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里的七、八、九、十月,皆指夏历(农历),正是今天公历的八月底至十一月,涵盖了整个夏秋之交。你看,蟋蟀从旷野(野),到屋檐下(宇),再到钻进房门(户),最后来到我们的床下。
这小小的虫鸣,由远及近,由外入内,就是中原秋天最清晰、最生动的脚步声。 它告诉人们,寒气正一步步逼近生活的中心。无需温度计,一只蟋蟀的行踪,便是最准确的节令。
![]()
中原之秋,是闻到的:五谷丰登,酒醴飘香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的是粮食与美酒的味道。
《周颂·丰年》是一首在秋收后祭祀祖先的乐歌,它描绘了一幅宏大的丰收画卷: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看那丰收的年景,黄米(黍)和稻谷(稌)堆满了高高的粮仓(高廪),数目多得成千上万(万亿及秭)。这不仅是周王室的盛况,更是整个农耕文明的基石。这份源于土地的丰饶与安稳,是中原秋日最厚重、最令人心安的底色。
有了丰盈的粮食,才能酿出醇香的美酒。《豳风·七月》同样写道: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十月收割下稻谷,正好可以用来酿造来年春天饮用的酒,以求长寿。从收获到酿造,秋天的喜悦被延长,转化为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那弥漫在古老村落里的酒香,或许是中原秋日最甘醇的气息。
![]()
中原之秋,是看见的:蒹葭苍苍,农事将歇
当然,《诗经》里的秋天,不只有劳作,也有它独特的景致。那或许是中华文学史上,最美的一幅秋日画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秦风·蒹葭》
芦苇(蒹葭)茂盛一片青苍,深秋的露水凝结成了霜。这“白露为霜”四个字,明确地将时间定格在深秋节气。这清冷、朦胧而又执着的意境,成为了后世无数秋思的源头。虽然《秦风》产地偏西,但这样的湿地景观,在当时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并不罕见。
![]()
而当繁重的农事基本结束,《豳风·七月》也留下了这样安详的画面:
“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十月清扫打谷场,农事完毕。朋友们欢聚一堂,宰杀羔羊,举起犀牛角制成的酒杯(兕觥),互相祝福“万寿无疆”。这是一场在秋收之后,冬日来临之前,属于整个族群的盛大狂欢与休憩。 它让中原的秋天,在辛劳之后,终归于人情的温暖与圆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