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植物榖树
文/褚半农
《诗经·小雅》中有两首诗写到榖树,一是《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说在那美丽的园林中,有高大的檀树,而檀树之下则生长着榖树;二是《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是劝黄鸟不要聚集在榖树上,也不要啄食自己的谷子。
![]()
榖树,落叶乔木,是种生长范围极广的树种,我在山东、河北、安徽、台湾等地都看到过其身影,甚至在苏州黎里《繁花》作者金宇澄祖宅视频中,我也看到庭心里长有一大一小两棵榖树。上海郊区大量生长,连市区几条马路边上我都见到过。两年前,我还在古北路某酒店边上拍到过一棵大榖树。有趣的是,1928年上海市区行道树共11种9398棵,其中有14棵“构(榖)”树,它们分布在军工路上(《民国时期上海史料文献丛编》第九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10月,第63页)。“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也许是它的一个特点,《诗经》时代的榖树喜欢长在高大的檀树下面,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这里不见檀树,却经常能看到喜欢长在高大香樟树、杉木树下的小榖树。这种榖树不可能长大,而独立生长的榖树都长得极为高大。《辞海》称这种树高达16米,上海松江区石湖荡镇那边的一群榖树,全都比旁边的民国老楼高出一大截,岂止16米!
榖树生命力极其顽强,我特别注意各种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榖树,有的冷不丁从密集的灌木丛中钻出头来长高,有的能在看不到缝隙的石驳河岸上立足。十年前我在莘庄北面拍到的一棵榖树,长在人来车往的一条隧道里,斜侧在几米长的垂直石壁上的它显得有点孤单,个头奇小却枝叶完整,充满活力,看样子长在那里不止一年两年了。在灰色石头的衬托下,特别亮眼的绿叶,更显得精气神很足。
令人称奇的是,这种树居然有多个名称,《说文解字》的记载是“榖,楮也”、“楮,榖也”(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第117页),表明有两个名称。《辞海》设三个词条介绍,增加了“构”树之名,如“榖”的释义是“即构或楮”(1999年9月版,第4364页),“楮”的第一个义项称“即构树,亦名榖树”(第3724页)。还专列“构”词条,介绍“构”树属“桑科。落叶乔木,高达16米”(第3629页)。上海12部地方旧志,如清康熙《上海县志》、民国《川沙县志》等都记到此树,但有个特点,即不称楮树、构树,列名全都为“榖”或“榖树”。
“榖树”常被写成“谷树”。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出自《水浒传》,如“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4月第1版)“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写成的《金瓶梅》,同样将武大郎称为“三寸丁谷树皮”。这两部小说中的“谷树皮”就是“榖树皮”,都同武大郎有关。
在阅读明清文献时,我一直留意民间书写“榖”字何时被“简写”成“谷”字的。民国姚灵犀著《瓶外卮言》提供了晚清学者李慈铭日记中的一个例句,可李的日记几千万字,如何查?就在去年底今年初的十来天时间里,由浙江地方志专家颜越虎老师牵线,编辑赵静老师帮我查到了出处,真是非常感谢她!李慈铭的原文是“今市肆书‘榖’作‘谷’……起於赵宋之世”(《荀学斋日记丙集上·光绪七年》,《李慈铭日记》,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第1版,第3943页)。这也证实了,明代的《水浒传》等将“榖”字写成“谷”,不是“首创”,只是沿袭而已,直至当代人仍继续这样使用。如《上海常用中草药》中列“楮实子”条,特别注明其土名“谷树卵子、谷树子”,介绍内容中还有“谷树叶、谷树浆、谷树根皮”。《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共记载700多种中药名及别名,其中“楮实子”条专门介绍楮树果实,各地中药名凡涉及“榖”字的都写作“谷”。

作者:褚半农
编辑:方佳璐
初审:陈怡婷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