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六世国王在成长的过程中,肩扛几乎令人无法忍受的极大期望。虽然不是他自己的功劳,但他是金雀花王朝第一个达成了许多君主曾为之奋斗的目标的国王: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和法兰西国王。【1】他的父亲曾是基督教世界最闻名遐迩的人之一,是深得上帝恩宠的英雄征服者,英格兰宣传家认为他“有资格跻身于九位伟人之中”(指的是古代史上的九位伟人[1]),就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亨利五世是智慧、男性气概和勇气的楷模。【2】亨利六世幼年继位,使得老国王的声望愈发高涨。1436年,威尼斯诗人与学者蒂托·利维奥·弗鲁洛维西受聘撰写了《亨利五世传》。弗鲁洛维西的赞助人是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而格洛斯特公爵聘请这个意大利人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创作出一部能够鼓励十六岁的亨利六世尊崇其父武德的著作。“在一切事务中效仿你的父亲,那位神圣的君主,”弗鲁洛维西写道,“用那种手段与尚武的勇气,为你的国家寻求太平与安宁。他正是用同样的手段与勇气,战胜了你们的共同敌人。”对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父亲如何统治英格兰的少年来说,或者对任何人来说,这样的要求未免太苛刻了。亨利六世是个面貌清纯无辜的少年。成年之后,他身高五英尺九英寸或者十英寸。成熟之后,他的脸庞也一直圆嘟嘟的,稚气不脱。高高的前额和弯曲的眉毛之下,是一双间距较远的大眼睛、长鼻子和精细的小嘴(很像他母亲)。他最有名的一幅肖像是16世纪创作的,但可能临摹了已经佚失的他在世时的肖像,画中他有着光滑、丰润的两颊,下巴后缩,带着略微惊奇的表情。【4】![]()
亨利六世在少年时代似乎性情庄重严肃。他肯定受过良好教育,能同样流畅地阅读和书写英语和法语。他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时,有人目睹他“忧郁地、睿智地”俯视面前的群众,显得少年老成。在外国观察者眼中,他是个英俊少年,颇有帝王威仪。【5】到1432年秋末,他快到十一岁生日的时候,他已经适应了他的地位(受膏国王)的某些方面。11月29日,亨利六世的教师沃里克伯爵理查·比彻姆(他负责国王的教养和教育)参加了御前会议的一系列会议,告诉大家,国王“已经长大成人,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以及对自己崇高的王室权威与地位的认识。这自然会让他……越来越抱怨和怨恨受到的惩戒”(根据会议记录)。【6】沃里克伯爵向御前会议索要更多权力,以保护自己,防止国王不肯学习的时候运用自己的君主特权来挑战或惩罚自己的老师。这还不是沃里克伯爵唯一的担忧。在同一次会议上,他请求御前会议授权他“将品性不端的奸佞小人”从国王身边赶走,并驱逐任何他觉得“有管理失当的嫌疑,不适合待在国王身边的人”。御前会议同意他,承认若无谨慎认真的人监管,十一岁的男孩很容易被坏人引入歧途。在亨利六世后来的人生里显得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就这样出现了第一个苗头:亨利六世始终是一个软耳根子、无主见、容易受影响的国王,始终喜欢让别人替他做决定,显得非常幼稚。他对某些事情可能特别热情,他酷爱阅读编年史和历史著作,并且喜欢宗教活动,比如他在1442年努力为伟大的撒克逊国王阿尔弗雷德争取圣徒地位。他对国家大事和大政方针却不温不火、消极被动,缺乏真正领导政府的本领,也无力指挥不可避免的对外战争。他没有一位强大国王所需的品质。对亨利六世最生动形象的描绘来自他的私人忏悔神父约翰·布莱克曼的笔,写作时间是亨利六世晚年。【7】考虑到作者的职业,布莱克曼的回忆录不惜笔墨地描写亨利六世的单纯、宗教热忱与他一贯的虔敬,也就不足为奇了。布莱克曼的记述有些部分显然是扭曲的,刻意表现国王的圣洁,避而不谈亨利六世对华贵服装、珠宝和王室奢靡排场的酷爱(他从少年时就喜欢这些浮华的东西)。“众所周知,从他少年时代起,他就一直穿农夫一般的圆头鞋和靴子,”布莱克曼写道,“他一般还穿带可折叠风帽的长袍,就像市民穿的那种,还有齐膝的外套。他的鞋靴等都是全黑的,他拒绝奇装异服。”作这种描述,似乎主要是因为布莱克曼努力夸大国王的虔诚。有其他许多记述里说,亨利六世在重大场合穿着富丽堂皇的衣服。即便如此,布莱克曼记述的很多部分与其他对亨利六世(在15世纪30年代逐渐长大成人)的描述或批评相一致,包括官方档案中偶尔的提及,以及谴责英格兰外交政策的冷嘲热讽的文章。他年纪越大,他那不寻常的没精打采、心不在焉的个性就越是显著。面对自己的君王职责,他似乎被一种怠惰与漠然完全掌控了。他与人对话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心烦意乱。他讲话很简单,说的都是短句子;似乎更喜欢研读神圣经文,而不是处理政事。在庄严恢弘的重大场合,他戴王冠的时候,还穿着一件刚毛衬衣[2]。据布莱克曼说,国王口中吐出的最难听的脏话就是“天哪,天哪”,他还会责备身边说脏话的人,因为“说脏话的人是在谴责自己”。【8】他的内心温和善良,易受影响,极其胆怯,不肯作任何重要决定,对人的肉体一面十分拘谨敏感,对冲突和战争感到痛苦,完全没有领导能力,尤其是领导作战的能力。他或许可以算贞洁、慷慨、虔诚和善良,但这些品质对国王来说没什么用,因为国王需要领导政府、维持权贵之间的安宁,并定期渡海去屠戮法兰西人。用王权的上述粗糙标准来衡量,亨利六世长大之后是一个悲剧性的失败国王。但在15世纪30年代中期,亨利六世还没有完全呈现出上述的性格,御前会议仍然可以希望,他很快就能亲政。毕竟历史先例是鼓舞人心的:1330年,十七岁的爱德华三世领导了一场武装政变,推翻了他母亲的政府;1381年,理查二世面对农民起义的时候只有十四岁;亨利六世的父亲十六岁时以威尔士亲王的身份领兵参加什鲁斯伯里战役[1]。但在1435年,亨利六世十四岁时,英格兰的对法政策遭遇两次沉重打击。这时,对亨利六世主政的含糊希望就变成了急迫的需求。![]()
第一个打击与英格兰和勃艮第的长期盟约有关系。这项盟约是英格兰外交的基石,过去二十年的所有成功都建立在这块基石之上。正是勃艮第党与阿马尼亚克党之间的争吵使得法兰西国势动荡,英格兰才有机会去征服它;正是与勃艮第的盟约使得亨利五世能够谈成《特鲁瓦条约》,并对法兰西王位提出主张权。是勃艮第士兵抓获了圣女贞德,最终将她移交给英格兰人审判。只有与勃艮第保持友好,英格兰才有希望继续在诺曼底和法兰西的其他部分作为占领军支撑下去。然而在1435年,在繁华喧闹的佛兰芒城镇阿拉斯(这里生产的美丽编织壁毯闻名全欧)举行的和平会议上,英格兰—勃艮第联盟戏剧性地瓦解了。阿拉斯会议于1435年7月至9月举行,原本是确定英法停战并商议亨利六世与一位法兰西公主的婚姻的好机会。然而亨利六世的使团(由红衣主教博福特领导)被法兰西人精彩的外交攻势耍得团团转。法兰西人的目的是搞垮这次谈判,并且让英格兰人背破坏和谈的黑锅。查理七世的大使提出了多项提议,它们全都看起来慷慨大方,但实际上是要求亨利六世放弃作为两国合法君主的主张权,将阿金库尔战役以来英格兰赢得的所有土地归还,并仅仅占有诺曼底,而且还是作为法兰西王室的封建附庸。博福特竭尽全力地争取比较能接受的条件。但法兰西人巧妙地拒绝了他,并且还让英格兰人显得执拗和傲慢。最后,1435年9月6日,博福特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让勃艮第人和法兰西人有机会直接对谈。博福特的侍从们在离开阿拉斯的路上遭遇暴风雨,他们的朱红色斗篷(衣袖上绣着“荣誉”这个词,以抗议法兰西人的欺骗手段)被淋得湿透。【9】但更糟的还在后头。9月14日,也就是英格兰代表团离开会谈的一周零一天之后,贝德福德公爵约翰(他身体有恙已经一段时间了)在鲁昂病逝。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地守卫侄儿的第二个王国,如今油尽灯枯。他享年四十六岁。贝德福德公爵身后留下了一个庞大而光辉的内廷,有大量藏书、金银餐具、壁毯和宝物。【10】但再多的财富也不能弥补他个人影响力的丧失。在接近十五年里,他是亨利五世的军事征服与当今局势的要求之间的活生生链条。“当时在诺曼底的英格兰人哀叹不已;因为只要他活着,法兰西人就害怕他、畏惧他,”《布鲁图编年史》的作者写道。【11】在法兰西,贝德福德公爵曾是一位威风凛凛的摄政者,也是一位能够激励士气的将领。他应招返回英格兰的时候,拥有独特的地位:他是一位价值无量的调停者,是一位超脱于各派系之上的大贵族,能够让所有人服从。只有他一个人能够维持他的叔叔红衣主教博福特和他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之间的和平。他去世之后,英格兰失去了最重要的有能力促成共识与稳定的权威人物,失去了最接近代理国王的领导人。七天后,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来到圣瓦斯特修道院,签订了一项条约,法兰西内战的两派同意和解。勃艮第将承认查理七世为合法的法兰西国王;作为交换,查理七世承诺处罚在1419年杀害腓力父亲的凶手。仅仅几周之内,英格兰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苦心经营的整个外交体系,就土崩瓦解了。他们最重要的盟友倒戈了。遭受了这样的打击,英格兰的雄心再也不能恢复元气。在阿拉斯会议之后的十八个月里,英格兰在法兰西的势力开始崩溃。春季,查理七世的军队和他的新盟友勃艮第公爵解放了巴黎。1436年4月17日,最后一个英格兰人撤离巴黎,此后法兰西人开始攻击诺曼底公国,迫使英格兰人转入防御并收缩战线。与此同时,在英格兰国内,人们在刻意地、绝望地尝试让十四岁的亨利六世亲政。1435年10月1日,他被第一次带去参加御前会议,此后政府的命令就是以他的名义发出,而不是仅仅以御前会议成员的名义。这个事实被大肆宣扬:在发给外国政府和宫廷的书信中,刻意提到国王已经开始亲政。1436年5月,沃里克伯爵被免去国王教师的职位,不再任命新人。这标志着亨利六世的受教育阶段已经结束,他开始承担全部的君主职责。两个月后,亨利六世开始亲笔在请愿书上签字,在他正式批准的请愿书下面批注“R.H.”[2]和法文“同意”。【12】给外界传达的讯息是再清楚不过的:国王的未成年阶段结束了。果真如此吗?表面上看,亨利六世开始治国了。但他的治理有很多地方不能让人满意。御前会议的记录表明,国王批准的请愿书当中有的不仅不妥,甚至对王室有害。1438年2月11日的会议记录里有这么一条:“记得与国王谈谈,请他注意,他签署赦免书或者指示修订某些文件时,对自己造成了很大损害。”此处指的是亨利六世批准了一份请愿书,导致他自己损失了两千马克[3]。【13】次日,另一份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的记录提出,应当向国王解释,他漫不经心地将威尔士北部的彻克城堡的统辖权与管理权授予出去,让他自己又损失了一千马克。非常能说明问题的是,尽管贝德福德公爵之死与勃艮第的背叛使得形势十万火急,也没有人试图让亨利六世去诺曼底亲自指挥军队,或者哪怕仅仅是象征性地挂帅。很显然,这孩子与他父亲相去甚远。![]()
[1]什鲁斯伯里战役发生在1403年7月21日,亨利四世打败反叛朝廷的亨利·珀西爵士(1364—1403,绰号“热刺”,第一代诺森伯兰伯爵亨利·珀西的长子,当时的英格兰名将,在与苏格兰的战争中屡建奇功。珀西家族支持亨利四世篡位。但后来他们又起兵反叛亨利四世。亨利·珀西爵士是莎士比亚名剧《亨利四世》的主要人物之一。)什鲁斯伯里战役是第一场英格兰长弓手对战的战役,展现了长弓的可怕威力。亨利·珀西爵士阵亡,珀西家族对亨利四世的挑战被粉碎。此役中,威尔士亲王亨利(未来的亨利五世)面部中箭,身负重伤,但得到精心治疗(使用酒、蜜和特殊手术器材),得以生存。本文节选自我的译作
空王冠: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的崛起![]()
![]()
如果你是《权力的游戏》或《都铎王朝》的粉丝,那么丹•琼斯这本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中世纪历史著作正合你的口味。《空王冠》是英国史学家丹•琼斯继《金雀花王朝》之后的又一恢弘史诗。本书描写了在英国统治时间最长的金雀花王朝如何分崩离析,并被都铎所取代。莎士比亚笔下的世界在本书里得到真实的展现。
延伸阅读金雀花王朝![]()
![]()
金雀花王朝的初代国王从诺曼王朝手里继承的是一个四分五裂、流血漂橹的残破国家,随后却将它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帝国,其版图在巅峰时刻从苏格兰一直延伸到耶路撒冷。在这部史诗式的叙述历史中,丹•琼斯提出了一个观点:都铎王朝的君主们远远比不上之前的金雀花国王们,那些同样血气方刚、英勇无畏而足智多谋的帝王。
金雀花王朝的王后当中也涌现了一批性格刚烈的女强人。征服者威廉的孙女玛蒂尔达宁愿掀起一场血腥的内战,也不肯放弃对王位的权利主张。阿基坦的埃莉诺先是当上了法兰西王后,后来又成了英格兰王后。埃莉诺的儿子之一,狮心王理查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勇敢地向萨拉丁发出挑战,不料在归途中遭到暗算。埃莉诺的另一个儿子,约翰国王,则被迫向自己的臣民屈服,签署了《大宪章》,这份契约就是我们今天的《权利法案》的基石。金雀花王朝将英格兰塑造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模样,并制订了许多法律和政治惯例,我们在创建自己的政府时,也借用了这些法律和惯例。
这个时代有骑士精神,有十字军东征,有托马斯•贝克特,有强大修会的崛起,有黑死病,有议会的奠立,有黑太子,也有百年战争。这部《金雀花王朝》的作者是一位天赋异禀的青年历史学家。《冰与火之歌》的粉丝会喜欢这部书。曾经手不释卷地阅读亨利八世历史、并且对不列颠最著名君主们的狡黠、奸诈和魅力叹为观止的读者也会喜欢《金雀花王朝》。
血夏: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
1381年夏天的农民起义是英格兰历史上最血腥的事件之一。面对英法百年战争造成的沉重税负与黑死病之后严苛的劳工法律,曾经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裹挟教士与城镇居民揭竿而起,向英格兰王国的权力中心——伦敦进发。默默无闻的平民如何组织起来与统治国家的贵族、教会和豪商对抗?年少的国王理查二世如何处理这场威胁金雀花王朝统治的重大危机,又从中学到了什么?知名历史作家丹·琼斯出道之作,为读者讲述这段中世纪英格兰血腥而狂乱的民众抗争史。
另外,我和《忽左忽右》合作的新播客节目《首相塔》上线了,聊聊我和程衍樑觉得有趣的八个历史人物,都是首相或总理,借用《冰与火之歌》的典故,称之为“首相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