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行业终于盼来债务化解的关键节点,好几家规模房企的债务重组都有了决定性进展,给这几年拖拖拉拉的流动性危机带来了点曙光。
中指研究院盯着呢,三季度开始,佳兆业、龙光、远洋、金科这些房企,境内外债务重组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
到10月30号,已经有21家房企完成了境内外债务重组,总共拆解了大概1.2万亿的债务,对应的总有息负债差不多2万亿。
这个规模不算小,至少让这些企业的短期偿债担子轻了不少。
而且三季度本身就是房企还债的高峰期,单季要还的钱就有1600亿,占全年的近三成,能在这个时候把重组落地,确实不容易。
这里面几家头部房企的操作还挺有代表性。
![]()
旭辉是第一个把境内外债务一起搞定的头部民企,6月境外重组过了香港法院这关,9月境内百亿债券的重组方案也高票通过。
本来想觉得这种同步推进的难度肯定特别大,后来发现他们把节奏卡得很准,算是给其他民企打了个样。
融创更有意思,搞了个“全额债权转股权”,把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全转成了公司股本,这在以前还真没见过。
按他们10月14号的公告,要是境外重组成了,加上之前境内的,总共能少还近700亿,每年利息都能省不少。
![]()
龙光则是用了“组合拳”,境内债搞现金收购、债转股,境外债用现金、可转债搭配,最后境外债削了70%,9月还跟八成以上债权人签了新协议。
除了市场化重组,司法重整也帮了不少忙。
金科作为全国性的上市房企,9月把重整转增的股票过户了,还跟中信信托签了服务合同,董事会也换了人,算是正式进入执行阶段。
新华联、华晨地产这些也都走完了重整程序。
![]()
中指研究院的刘水说这能加速行业风险出清,我觉得这话没毛病,毕竟拖着不解决,对行业和购房者都不是好事。
不过别以为重组完就万事大吉了,这些“上岸”的房企,接下来的日子其实更难。
中证鹏元的郜宇鸿说得很实在,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房子卖不动,房企没了债务包袱,但融资渠道短期恢复不了,想“造血”基本只能靠卖房的现金流。
![]()
换我买房也会犹豫。
这些房企之前出过信用问题,购房者心里肯定打鼓,怕买了房又烂尾,所以就算楼盘降价,去化也费劲。
克而瑞的数据显示,三季度那些完成重组的房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降了不少,比行业平均降幅还高。
要是市场一直这么冷,就算现在债务解决了,以后说不定还会违约,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更麻烦的是融资。
![]()
2025年前三季度,房企总共融了3072亿,比去年少了三成。
三季度融了1145亿,环比是涨了点,但同比还是降了35%,整体还是在历史低位。
而且钱都往国企央企跑,前三季度国企央企发债占了85%,民企只融了134亿,还少了13%。
融资成本也差得远,国企大概2.58%,民企要5.4%,差了快3个点。
本来想觉得重组后银行能松点口子,后来发现银行还是更认国企的“安全性”,民企想拿到低息贷款,难上加难。
![]()
还有模式转型的问题。
现在房地产早就不是以前“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时代了,郜宇鸿说房企不能再走老路,得转向高质量发展。
这话听着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以前房企都靠拿地扩张,现在要转去做代建、物业这些轻资产,不光是业务调整,团队和思路都得换。
![]()
不过也有房企在试,比如旭辉的林中说要“二次创业”,聚焦收租、自营开发和资管;融创也在加大物业投入,三季度物业营收涨了23%,算是找对了一个方向。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好消息,政策和新工具倒是给房企留了条路。
2025年9月24号,央行的潘功胜说要把“金融16条”和经营性物业贷款的政策延长到2026年底。
![]()
这俩政策挺关键的,“金融16条”能给房企存量融资展期,还不算不良贷款;经营性物业贷允许用租金还,对有商业资产的房企来说,算是个实在的助力。
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三季度银行给房企展期了890亿,六成流向了重组后的出险房企,至少能帮他们缓口气。
公募REITs也是个好东西。
到9月24号,全国已经有74只公募REITs上市,总共募了1991.5亿,里面有保障性租赁住房、产业园区这些类型。
三季度新上的5只里,有3只跟房地产相关,还有2家发起方是重组后的民企。
![]()
郜宇鸿建议房企试试这个渠道,把成熟的商业资产通过REITs卖出去回笼资金,构建“投融建管退”的闭环。
这个思路挺对的,既能盘活资产,又不用再背重包袱,很适合现在的房企。
从行业整体看,2025年三季度确实是个关键的转折点,1.2万亿债务拆解、21家房企重组落地,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但要说行业彻底好起来,还早得很。
销售低迷、融资分化、转型压力,每一个都是硬骨头。
毫无疑问,房企想真正稳住,不能只靠政策托底,更得靠自己。
![]()
一方面要把保交楼做好,重建购房者的信任,毕竟房子卖出去了才能有现金流;另一方面得抓紧转型,把轻资产业务做起来,摆脱对“高杠杆”的依赖。
孙宏斌说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林中说旭辉站起来要三年,这俩的话结合起来看,行业恢复肯定是个慢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未来房地产行业会更稳健,但也会更“卷”,只有那些能适应新规则、真正做好产品和服务的房企,才能在新周期里活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