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发已白,却依然奔走在田间地头;功勋卓著,却始终心系苍生稼穑。
他们是中国种业的“银发天团”,用一生的坚守与智慧,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种子播进亿万亩良田,用实际行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今天,走进这群耄耋之年仍不懈耕耘的“老种子”,感受他们如何用满头华发换来丰收画卷,看看中国种业令人动容的“银发力量”!
![]()
生命不息 育种不止
Veteran Experts
“郑单958之父”堵纯信
在玉米育种界,郑单958是一个传奇。这个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堵纯信培育出的玉米品种,曾霸榜全国推广面积第一的玉米品种“宝座”长达十几年,是当之无愧的“大单品”。
初见堵纯信时,他话比较少,只有提及玉米育种时,才打开了话匣子,神采奕奕地分享着自己的育种经验。
堵纯信说,他这一辈子都在和玉米打交道。很多人问他,为什么退休了还不肯休息?他回答,育种早已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融入了血脉、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
有人说育种工作枯燥乏味,但堵纯信觉得育种很有趣,在他眼中,每一株玉米都是活的。堵纯信表示:“我们这个工作也不是重体力活,不像扛包的,就套个袋子,在地里多转转,看一看,这些生物在变化,从出苗,到抽缨,到授粉,到结籽,接触多了,想着如何提高产量,什么性状有什么缺点,应该怎么改进,也怪有意思的。”
仿佛上天都眷顾这位乐观坚韧的育种家,郑单958在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和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山西、北京等8个省审定后,2004年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品种,创造了我国玉米品种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和累计推广面积的最高纪录,农民们都亲切地叫它“一号”种子。
截至2022年,郑单958累计推广面积超过9.3亿亩、增产玉米543亿公斤、增收近653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堵纯信满头华发,说自己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中国的田野里,处处是自主培育的“金种子”,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绝不会离开田地
Veteran Experts
“玉米老陈”陈伟程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玉米育种家陈伟程的微信名字是“玉米老陈”,一名“90”后,走过了70年的玉米育种之路。
“几十年就忙活了一件事,想让咱老百姓的收成能多一点儿。”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陈老一生最精准的注脚。他的世界里,没有太多宏大叙事,有的只是对一粒粒玉米种子的极致追求。
他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自己团队育成的豫玉22、伟科702、伟科966等20多个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玉米优良品种,在广袤的黄淮大地上深深扎根,将丰收的希望变为现实。“让老乡们的地里,能多收一点粮食。每当想到这,我就觉得,我这一生的汗水,值了!”
鲐背之年,壮心不已。如今,对他而言,最高的嘉奖并非来自奖杯与证书,而是走到田边时,农民朋友那句带着泥土芬芳和丰收喜悦的由衷赞叹:“老陈,你这品种真中!”这声朴素的“中”,便是他科研路上最动听的捷报。
陈伟程用毕生心血守护着“一粒种子”的承诺。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却从未磨灭他心中的热忱。91岁高龄还能掷地有声地喊出“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在,我绝不会离开田地。”
六十余年 痴心玉米
Veteran Experts
“玉米坚守者”程相文
“我跟玉米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每天看的、想的、牵挂的,都是它们。”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程相文分享,每天去玉米地里走一走,已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他说:“那里有我的根。”
这根,从1963年扎下。那年,刚大学毕业的程相文被分配到浚县。那时的玉米亩产仅百十斤,乡亲们紧紧拉着他的手说:“你是大学生,能不能让地里多打粮食?窝窝头能吃饱,我们就高兴啊!”
这句朴素的期盼,像一粒种子在他心中深深扎根。“我一定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
六十余载寒来暑往,程相文将全部心血倾注在这片热土上。他带领团队培育出39个优质玉米品种,其中“浚单20”在201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第一、全国第二的大品种。一个个品种的背后,是他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无数次的往返,是他在河南与海南南繁基地之间的执着奔走。
如今年近八旬,他依然坚持着这样的奔波。中国饭碗要盛中国粮食,程相文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农民都种上咱们自己育出来的好种子。”玉米育种早已不是他的工作,而是他毕生钟爱的事业,是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最深情的承诺。
望着无边的玉米地,程相文说,只要还有一分力气,我就要继续为国家、为老百姓,再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让乡亲们吃上好馍
Veteran Experts
“麦田守望者”郑天存
一个小板凳,一个旧背包,一本写满数据的记录本——这就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郑天存的“标配”。今年已八十多岁的他,身影依旧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这双脚一踩到田埂上,心里就踏实。”他说。
这份对土地的深情,源于童年刻骨铭心的记忆。“小时候尝过饥饿的滋味,”郑天存回忆道,“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乡亲们都能吃上白面馍’。”这个朴素而坚定的愿望,成了他一生的驱动力,让他从黑发走到白头,从未离开过农田。
围绕这个心愿,他将大半生奉献给了小麦育种事业。他创制的小麦新种质“周8425B”,被全国14个省市广泛应用,至今已育成审定品种超过1000个,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衍生推广品种最多的小麦骨干亲本,改变了中国小麦育种的格局。
从“周麦”到“存麦”,再到“艾麦”,品种的名称在时代中更迭,但郑天存育种的初心始终未变,那就是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农民种着更安心的小麦品种。看到团队育成的品种成为区域试验的“标杆”,化作农民口袋里的丰收,最终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白馍,便是他内心最充盈的时刻。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郑天存,心中装着更大的愿景。“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我们河南种业、中国种业,能一代代地传承、兴旺下去。”他坚定地说。
从青丝到白发 只问耕耘
Veteran Experts
“农民的好朋友“郭小麦”
广袤麦田里,大家时常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手持小铲和钢卷尺,时而俯身察看,时而与农民交谈。他就是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因为常年与土地和农民为伴,大家更爱亲切地唤他一声“郭小麦”。
“小麦是我的最爱。”这句朴实的话语,是郭天财近半个世纪科研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每年从小麦播种到成熟的八个多月、二百三十多天里,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扎在麦田。他手中的两件“法宝”——一把用于察看墒情与根系的小铲,一把用于测量株高叶长的卷尺,看似简单,却是他精准研判长势、为农民提供科学管理意见的关键。
他坚持走在问题发生之前,提前为农民朋友们想好应对之策。同时用最生动的大白话,将晦涩难懂的科研原理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田间技术。
他的坚守,见证并推动了河南小麦生产的沧桑巨变。作为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河南小麦平均亩产已从1949年的42.5公斤,跃升至如今的近450公斤,并创造了亩产912公斤的高产纪录。每一次产量的飞跃,都凝聚着以他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品种更新与栽培技术上的心血。
虽已年逾古稀,但郭天财服务“三农”的热忱丝毫未减。他表示,将继续为小麦产量的稳定提升、为农民种麦效益的不断提高而奔走,只为让“中国饭碗”里能装上更多优质的“河南粮”。
育种守护中国油瓶子
Veteran Experts
“花生院士”张新友
在中国,每三粒花生中就有一粒产自河南。作为全国第一花生生产大省,河南的辉煌背后,凝聚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张新友四十多年的心血。
“花生既事关我们国家食用植物油的安全,又事关农民的增收。”在张新友看来,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四十多年科研路,他始终围绕生产与市场需求,引领团队完成了花生育种的三次关键跨越。
上世纪80年代,他率先攻克品种的丰产性与早熟性难题;随后,他将目标锁定在提升含油量,培育出近20个含油量超55%的品种,让每亩地能多产10-15公斤油;进入新时期,他又推动“品质革命”,将育种方向转向高油酸。他团队育成的“豫花37号”,如今已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种。
从追求“高产饱腹”到“优质增效”,张新友带领团队用品种创新,稳稳托起了河南花生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产量,为端牢“中国油瓶子”作出了关键贡献。
对于未来,这位院士充满期待。他寄语青年农业工作者,在掌握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同时,更要练就一身田间工作的硬本领,涵养吃苦耐劳的品格。“希望年轻人将新技术与硬功夫结合起来,一定比我们老一代做得更好。”
探寻中国玉米高产密码
Veteran Experts
“MY73”育成者汤继华
在河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墙上挂着三句箴言:“人生阶段性、作物季节性、科研时效性”。汤继华教授用三十多年的时光,诠释着这三句话的深刻内涵——育种如育人,都要在有限的时光里,追赶生命的节律。
作为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汤继华的心不大,“装得满满的都是玉米”。在他眼中,育种就像搭积木,需要把抗病、抗倒、高产的基因精准地聚合在一起。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困扰玉米生产的南方锈病难题,发现了多个抗病基因,创新性地提出了“降优增密、增容扩率、增根抗倒、多因增抗”的高密度育种方案。
这套看似复杂的技术路线,最终化作了20多个实实在在的玉米品种。豫玉22、MY73、YD268等品种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发芽,累计推广1.7亿亩,增产85亿公斤,为农民新增效益153亿元。这些数字,是对他们这些育种人最大的肯定。
“科研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发表文章。”汤继华常对团队说,研究要么“顶天”,解决前沿科学问题;要么“立地”,真正为农民解决地里的难题。在他看来,所有的理论研究,最终都要落到实际生产中去,让农民看得见、用得上。
如今,汤继华依然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之间。他说,每一粒种子都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优质的河南粮,这就是一个玉米育种者最大的动力,也是他传递给下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你还知道哪些育种家的动人故事
欢迎评论区分享
撰文 | 钟海芳 叶香玲
视频 | 陈浩 刘丽梅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点击下单,把健康带回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