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直播电商的迅猛发展,“动动手指下单”早已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琳琅满目的“超值好物”不断冲击消费者眼球。然而,在流量激增与成交额飙升的背后,隐藏着诸多精心策划的欺诈行为,其中直播间售卖假酒的现象尤为突出,成为行业监管的一大痛点。
2
进入主流短视频平台,诸如“168元六瓶陈年佳酿”“媲美名酒的平民口粮酒”等宣传语频繁弹出,主播情绪高涨地鼓吹产品价值,配合倒计时抢购、库存告急的紧张节奏,成功营造出“机不可失”的消费幻觉,诱使大量用户为所谓的“超低折扣”冲动付款。
3
殊不知,这些被包装成“稀缺资源”的所谓“老酒”,实则由每箱成本仅48.48元的劣质基酒勾兑而成,不仅在名称上玩起“五稂液”这类模仿名牌的文字游戏,更有商家公然宣称:“骗一个就够了,全国14亿人还愁没生意?”其嚣张态度令人震惊。
4
本文将深入剖析直播渠道中假酒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黑产链条,揭示其背后惊人的利润空间与潜在健康威胁,并探讨如何构建有效机制终结这一侵害多方利益的乱象。
![]()
5
直播间的“捡漏”骗局
6
在多个热门短视频平台上,不少直播间正热衷于演绎“清仓老酒”的剧本。主播面对镜头大声叫卖,声称所售为源自四川宜宾的“经典五粮风味酒”,口感醇厚堪比一线大牌,反复强调“限时特惠”“破价冲量”,试图塑造高性价比形象。
7
为增强可信度,他们甚至喊出“若有一滴假酒,赔偿十万元”的豪言壮语,再辅以“最后10秒”“剩余不足百单”的紧迫提示,令观众在信息轰炸下失去理性判断能力,迅速完成下单操作。
8
消费者王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抱着“花小钱买好酒”的心理,花费168元购入六瓶标称“2006年窖藏”的“年份白酒”,期待能享受到真正的陈年风味。
![]()
9
收货后,王先生发现外包装设计精美,瓶身、标签及防伪二维码一应俱全,初看几乎与正品无异。但细究之下却发现问题重重:酒瓶上印的是“五稂液”而非“五粮液”,而“稂”字本义为危害农作物的杂草,明显是刻意混淆视听。
10
扫码验证时,页面虽显示“正品认证成功”,但跳转链接模糊不清,无法查询任何正规企业的溯源记录,更无权威机构背书信息。
11
更为荒唐的是,正宗五粮液产地为宜宾,而这瓶所谓“老酒”的生产商地址却位于绵阳,除外观高度仿制外,其余环节均属虚假包装和误导性营销。
![]()
12
愤怒的王先生联系客服维权,对方非但毫无歉意,反而态度傲慢地回应:“一个人被骗一次就够赚了,中国有14亿人口呢。”
13
该录音被上传至社交网络后迅速发酵,视频播放量短时间内突破数十万次,评论区一片哗然,网友纷纷谴责这种毫无道德底线的行为,直呼“触目惊心”“必须严惩”。
14
事实上,此类事件并非孤例。多个平台均存在类似直播间批量销售同款“五稂液”,部分账号单场销量已达数千单。受害群体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用户,他们普遍追求实惠价格,又容易轻信“限量珍藏”“原厂直供”等话术,极易落入陷阱。
![]()
15
发货商坦诚造假
16
记者循着“五稂液”的注册地址实地探访相关酒厂,负责人竟毫不掩饰地承认了造假事实。所谓“多年窖藏”的“年份酒”,实际上根本没有经过长期储存,完全是“新酒灌旧瓶”的典型套路。
17
制假团伙首先以几毛钱单价回收废弃空瓶,随后注入的并非纯粮酿造酒体,而是每斤售价仅5至8元的散装白酒,其中包括碎沙酒,甚至直接使用酒精勾兑的串香酒。
18
瓶盖、防伪标识、外包装盒均通过定制模具批量生产,单瓶综合包装成本控制在3到5元之间。标签采用高精度喷墨打印技术,肉眼难以识别真伪差异,部分还配备了可复制的电子防伪芯片,极具迷惑性。
![]()
19
该负责人直言不讳地指出,整个造假流程围绕三大核心策略展开:虚构年份、攀附知名品牌、打法律擦边球。
20
所谓“2006年”“2007年”陈酿,不过是随意更改数字即可实现的噱头。“只要愿意,今天刚生产的酒明天就能贴上‘06年’标签。”
21
在商标设计方面,他们刻意模仿五粮液的经典字体与视觉布局,但在关键汉字上做细微改动,既造成视觉混淆,又规避平台关键词审查风险。直播过程中,主播始终只提“老五粮”或“浓香型白酒”,绝不提及“五粮液”三字,规避法律责任。
![]()
22
成本极其低廉,售价却翻倍暴涨。据透露,此类“五稂液”每箱六瓶的进货总价仅为48.48元,折合单瓶成本不足8元,而在直播间售价普遍定格在168元左右,毛利率高达250%以上。
23
业内知情人士估算,某些以工业酒精为基础勾兑的低端串酒,原料成本甚至低于1元/瓶,经包装美化后溢价可达40倍之多。
24
对于主播团队与供应链而言,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运作模式近乎零风险暴利,一场直播带来的净利润往往超过万元,这正是假酒现象在直播场景中屡禁不止的根本动因。
![]()
25
假酒的致命危害
26
比起经济欺诈,假酒最令人担忧的是对身体健康的严重损害。
27
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部分黑心厂商使用含有甲醇的工业酒精进行勾兑。甲醇在人体内代谢缓慢,易在眼部组织积聚,破坏视网膜细胞,导致视力下降甚至永久失明;同时还会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衰竭乃至呼吸衰竭。
28
近期云南西双版纳某婚宴中,宾客饮用了掺杂工业酒精的自酿酒,造成5人不幸身亡、14人紧急送医。回溯历史,2004年广州发生的“5・11”毒酒案,更是导致14人死亡、10人重伤,震惊全国。
![]()
29
医学数据显示,摄入约15毫升甲醇即可引发失明风险,70毫升即可能致死。急性中毒初期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视线模糊,病情恶化时可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抢救窗口极短。
30
遭遇假酒后维权之路异常艰难。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品鉴知识,即便察觉口感异常,也难以提供有效证据支持索赔。
31
此外,各大电商平台的投诉流程复杂繁琐,通常要求提交完整的直播录屏、订单截图以及由国家认可检测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而自费送检费用高昂,动辄上千元,远超一瓶酒的价值。
32
即便最终确认为假货,平台多数仅同意退款退货,拒绝承担检测费用,“假一赔十”的承诺形同虚设。更有甚者,部分商家诱导买家通过微信私下交易,一旦出现问题便立即删除好友、关闭店铺,导致消费者连基本订单信息都无法调取,维权彻底陷入僵局。
![]()
33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涉及“抖音+茅台”的相关举报已超700条,“抖音+五粮液”接近500条,绝大多数案件最终仅以退还货款收场。
34
直播间售假不仅伤害个体消费者,更严重扰乱了白酒行业的正常市场秩序。《中国酒类产业知识产权报告》指出,86.96%的酒企曾遭遇知识产权侵权,其中商标仿冒占比高达78.26%。
35
五粮液公司曾对线上购买的148瓶疑似产品进行专业鉴定,发现其中18瓶为假冒商品,而这些假货中有77%来源于某电商平台主打的“百亿补贴”频道。
36
为应对猖獗的假冒行为,茅台组建了一支百人规模的专业维权队伍,每年投入超4亿元用于防伪技术研发和市场稽查行动;五粮液则开通专属打假热线,并加入阿里巴巴发起的反欺诈联盟。然而,面对隐蔽性强、更新快的直播售假链条,这些传统手段仍显被动与不足。
![]()
37
结语
38
直播间的假酒乱象,绝非简单的“贪便宜吃亏”问题,而是游走于法律边缘、无视公众生命安全的恶性商业行为。
39
那瓶售价168元六瓶的“五稂液”,背后藏着高达250%的非法利润,映射出“骗一人足矣”的冷漠心态,更潜伏着甲醇中毒、失明乃至死亡的重大健康危机。
40
治理此类乱象不能仅依赖消费者提高警惕,更需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全面彻查制假、分销、推广全链条违法行为。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完善审核机制,堵塞监管盲区。酒企也应加快防伪技术迭代,简化鉴别流程,降低公众识别门槛。
41
唯有政府、平台、企业与社会四方协同发力,坚持源头治理与长效监管并举,方能彻底瓦解不法分子的暴利幻想,铲除假酒滋生的土壤,重建消费者对酒类市场的信任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