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人工智能(AI)驱动的体内药物发现平台公司Manifold Bio宣布与制药巨头罗氏(Roche)达成战略研究合作与许可协议。此次合作将围绕神经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需求,依托Manifold Bio专有的组织靶向穿梭模块产品组合,以及其mDesign人工智能驱动的体内发现引擎,联合开发多款下一代血脑屏障(BBB)穿梭机,解决药物向脑部递送的技术难题。
根据协议约定,罗氏将向Manifold Bio支付5500万美元预付款;若合作达成研究、发现、临床前、临床及销售等全流程里程碑,Manifold Bio还可获得总计超20亿美元的里程碑款项,同时享有阶梯式特许权使用费。此外,Manifold Bio保留两项关键权利:一是可选择共同资助某一项目的开发,以换取更高比例的特许权使用费;二是其BBB穿梭模块技术可应用于罗氏授权靶点之外的治疗有效载荷,为技术后续多场景商业化预留空间。
01.
Manifold Bio:以“AI+体内实验”重构药物递送
作为此次合作的核心技术方,Manifold Bio并非传统制药公司,而是一家以直接体内(direct-to-vivo)平台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AI)与高通量体内实验的创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公司由合成生物学先驱George Church教授等人于2019年创立,总部位于波士顿,专注通过数据驱动的体内优化流程,重塑药物递送分子的发现与设计逻辑。
传统药物研发依赖体外实验筛选候选分子,但体外模型无法精准模拟人体生理环境,大量实验室表现优异的分子进入临床后,常因无法抵达靶组织(尤其是脑部)而失败。Manifold Bio的成立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其技术路线通过高通量体内筛选系统,发现并优化具备脑递送能力的蛋白穿梭模块,这些模块可与抗体(mAbs)或其他生物分子药物模态组合验证,具备跨模态可扩展性与平台化应用潜力。
公司核心技术包含两大支柱:mDesign人工智能驱动的体内发现引擎与mShuttle组织靶向穿梭系统。其中mDesign以“in vivo-first design”为核心策略,为每个候选分子赋予独特分子条形码(mCodes),可在同一动物体内并行测试上千种分子变体;通过高通量测序追踪条形码在不同组织的分布与富集情况,生成真实体内递送数据,再经AI模型分析迭代,形成“AI+体内循环优化”闭环。该模式让药物研发从体外假设转向体内验证,数周内即可完成多轮体内优化,大幅提升分子筛选效率、靶向精度及候选药物临床成功率,效率远超依赖细胞模型或结构预测的传统流程。
ManifoldBio已构建其mShuttle组合库,能够为肺、肝、肌肉等多种组织类型提供靶向穿梭模块,且其中的脑靶向递送模块(brain-targeted shuttle)正是与Roche合作聚焦的方向。BBB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天然屏障,是神经疾病药物研发的核心障碍,而该模块正是针对这一痛点开发。
![]()
mShuttle产品组合
02.
罗氏:深耕BBB领域多年,借力AI补链神经疾病治疗
作为全球制药行业领导者,罗氏(Roche)在BBB递送领域已积累十余年经验,搭建了自有的BrainShuttle技术平台——通过设计可结合TfR的抗体模块,构建跨越BBB的分子通道。目前,基于该平台的代表性药物Trontinemab(靶向β-淀粉样蛋白)于2025年9月登记启动III期临床试验(TRONTIER-1和TRONTIER-2)。
但随着抗体、融合蛋白、寡核苷酸等多模态生物药发展,单一TfR通路的局限性逐渐凸显:不同分子对BBB递送的效率、安全性及剂量窗口要求差异大,传统单靶点穿梭设计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这一技术瓶颈需依托外部创新突破。
在此背景下,罗氏与Manifold Bio的战略合作,体现出精准补链的战略思维。作为巨头,罗氏在药物临床开发、注册及商业化上体系成熟,但AI驱动的分子筛选与高通量体内验证能力需借力新兴技术;而Manifold Bio的mDesign平台,可在真实体内环境并行筛选上千种候选穿梭分子,通过AI学习与反馈循环高效优化,恰好补足罗氏在递送模块发现阶段的短板。
根据合作协议,罗氏将获取多款AI优化的脑穿梭候选模块,与自家神经疾病管线的生物药载荷(payloads)配对验证,有望提升药物脑内可达性、缩短临床前筛选周期、降低递送失败率。
03.
乘AI制药东风,神经疾病蓝海正待挖掘
罗氏与Manifold Bio的合作,并非一次孤立的商业事件,而是生物医药产业在技术迭代与临床需求双重推动下的必然演进。
从技术演进看,BBB递送正迈入代际升级的关键阶段。早期基于TfR抗体片段的BBB穿梭技术,虽证实了脑部递送的可能性,但始终受限于药物穿透效率低、组织靶向性不足两大核心瓶颈。Manifold Bio的创新解法在于“AI+体内实验”技术——通过在真实生理环境中并行评估数千种候选分子,精准筛选出高特异性、高递送效率的BBB穿梭模块。
从市场需求看,神经疾病治疗的未满足缺口显著。《柳叶刀神经病学》(The Lancet Neurology)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约34亿人受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影响,约占全球人口的43.1%,相关疾病负担已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全球头号病因。但当前上市药物多仅能缓解症状,无法逆转疾病进展,核心症结之一便是药物难以高效穿越BBB。
从行业趋势来看,“AI+药物递送”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核心赛道。据硅谷银行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生物制药领域人工智能相关投资将超过50亿美元,较2021年的总资本投资额激增近20亿美元。在细分赛道中,药物递送技术是AI生物医药领域的增长亮点。根据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市场规模为20.5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101.5亿美元,2025年至2032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2.10%。
除罗氏外,行业巨头已纷纷布局:辉瑞(Pfizer)与AI初创公司PostEra深化合作,推行ADC药物的研发;礼来(Eli Lilly)则与AI药物研发公司Superluminal达成价值13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借助AI技术提升药物研发效率与成功率。
对Manifold Bio而言,这场合作既是平台能力的首次产业化验证,也是更大挑战的起点。科学层面,需在动物模型与早期临床试验中验证AI优化脑穿梭模块的脑内暴露优势与安全性,这直接决定平台的科学可信度;工艺与监管层面,新型融合分子的生产规模化(CMC)与新药申报(IND)流程,需依托罗氏的全球体系支撑;技术拓展层面,若能成功将体内递送能力延伸至肝脏、脂肪、心脏等其他器官靶点,平台价值将实现量级提升。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此次合作的落地,Manifold Bio或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既验证平台科学性,又加速商业化闭环。这一案例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板:在药物研发的最后一公里,AI与体内实验的结合,正在打开精准递送的新边界。
*封面来源:神笔PRO
专题推荐
声明:动脉新医药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新医药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