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拒绝,就等于同意借车?这是什么歪理!”
青海某地,李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停在楼下的自行车被邻居大爷未经允许骑走,大爷因刹车失效摔成9级伤残后,竟然向他索赔13万元!
更让人气愤的是,大爷的理由是:“你当时没拒绝我骑车,就是默认同意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事情发生在今年3月的一个下午,李先生像往常一样把自行车停在小区楼下,准备上楼休息。
谁知刚走到楼梯口,就听到邻居张大爷喊了一声:“小李,我骑一下你的车去买菜!”
李先生回头看了一眼,张大爷已经跨上了自行车,他当时距离有点远,又急着上楼接个重要电话,就没来得及回应。
心想:“就骑一下买个菜,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可谁知道,这一“没回应”竟然惹来了大麻烦!
半小时后,李先生接到了医院的电话——张大爷骑车时因刹车失效摔伤了!
李先生瞬间懵了,赶紧跑到医院。看到张大爷躺在病床上,腿部打着石膏,他心里五味杂陈。
“大爷,您没事吧?这车我平时骑都好好的,怎么就...”
没等李先生说完,张大爷的儿子就冲了过来:“好好的?那我爸怎么摔成这样?你这车刹车根本不灵!”
经过医院检查,张大爷被诊断为腿部骨折,构成9级伤残,治疗费用加上后续康复,至少需要13万元。
张大爷的家人当即表示:“这个责任你必须承担!是你同意我爸骑车的!”
李先生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我什么时候同意了?我根本没说话啊!”
“你没拒绝,就是默认同意!法律上这叫默示同意!”张大爷的儿子振振有词。
“这简直是强盗逻辑!”李先生气得直跺脚,“我没来得及说话,怎么就成了同意?”
可张大爷一家咬定不放:“你当时明明看到了,也没阻止,这不是同意是什么?”
双方争执不下,张大爷家人直接递上了一纸诉状,要求李先生赔偿13万元。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这年头,沉默都成了罪过?”
“大爷这操作,堪称碰瓷界的教科书级别!”
“不说话就是同意?那以后谁还敢保持沉默?”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李先生的沉默是否构成同意借车?张大爷受伤,李先生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民法典》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当事人一方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出的要约,对方选择同意条件的,合同成立。”
关于“默示同意”的认定:
律师这么看:法律上确实存在“默示同意”的概念,但必须满足特定条件。仅仅是沉默,并不等同于同意。
要构成默示同意,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有明确的意思表示(比如点头、挥手等积极行为) 2.具备合理的时间和条件去拒绝3.双方之间存在特定的法律关系或交易习惯
本案中,李先生距离较远,时间紧急,根本没有充分的条件去明确拒绝,其沉默不能被认定为同意借车。
关于车辆安全责任:
根据《民法典》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更重要的是,张大爷未经明确允许擅自使用他人财物,本身就存在过错。
律师分析指出:即使车辆确实存在刹车问题,但张大爷作为成年人,有义务在使用前检查车辆安全状况。其擅自骑行的行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关于损害赔偿的认定:
根据《民法典》规定:“被侵权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本案中,张大爷未经允许使用他人车辆,且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应当承担主要过错责任。
最终双方协商:考虑到车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李先生承担10%的责任,赔偿1.3万元,其余损失由张大爷自行承担。
3
03深刻教训
擅自使用他人财物还要求赔偿,这简直是颠倒黑白!
不经同意就使用别人的东西本是不当行为,出了事还要求原主人赔偿,这种逻辑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有网友愤怒地表示:“这样的判罚就是在鼓励不劳而获!以后谁还敢把车停楼下?”
也有网友理性分析:“虽然大爷的做法不对,但车主确实应该定期检查车辆安全,这也是对他人负责。”
本案给我们的启示:
1.财物使用需要明确同意,沉默不等于默认 2.车辆等交通工具要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安全 3.未经允许使用他人财物,风险自担4.遇到纠纷要理性维权,不能无理取闹
30块的咖啡配3000的杯托已经够离谱了,现在连借个车都能演变成天价索赔,这个世界真是防不胜防!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