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都做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怎么一发现就是癌症晚期?”这是许多癌症患者共同的困惑。据相关统计,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406万例,其中超过7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为什么常规体检难以发现早期癌症?背后隐藏着哪些原因?
一、癌症“躲”过体检的原因
1.早期癌症体积过小,常规检查难以捕捉
![]()
癌症在早期阶段,肿瘤细胞数量极少、体积微小,而常规体检中的多数项目分辨率有限,难以发现微小病灶。例如,早期肺癌可能只是一个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结节,常规胸片检查容易遗漏,而低剂量螺旋CT虽能提高检出率,但并非所有体检套餐都包含此项。
2.体检项目缺乏针对性,未覆盖高发癌症
不同人群的癌症高发类型不同,如女性易患乳腺癌、宫颈癌,男性易患肺癌、前列腺癌,中老年人则是多种癌症的高发群体。但很多人选择的是通用型体检套餐,缺乏针对自身性别、年龄、家族病史等因素的专项筛查项目。比如,常规体检可能包含乳腺超声,但对于乳腺癌的筛查,乳腺钼靶检查在特定情况下更具优势,若未根据年龄和乳腺情况选择合适项目,就可能导致漏诊;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癌症,常规体检中的腹部超声、血液检查难以发现早期病变,需要通过胃镜、肠镜等侵入性检查才能确诊,这些项目往往未被纳入基础体检套餐。
3.癌症生长速度差异大,体检间隔期内可能快速进展
![]()
不同类型的癌症生长速度差异显著,有些癌症在早期可能生长缓慢,但也有部分癌症具有爆发式生长特点,可能在两次体检的时间内,从早期迅速发展为晚期,常规的年度体检难以捕捉到这种快速变化的过程。此外,即使在体检时发现了微小病灶,若未及时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也可能在短期内延误诊断。
二、如何让体检真正发挥早筛作用
1.摒弃通用套餐,定制个性化筛查方案
体检前应结合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例如:40岁以上人群可以增加专项筛查,如肺癌筛查、胃癌筛查、肠癌筛查、乳腺癌筛查、前列腺癌筛查;有家族癌症史人群应提前5-10年开始相关癌症的筛查,例如若直系亲属50岁时确诊肺癌,本人可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
2.重视癌前病变与身体信号,不单纯依赖体检
![]()
体检并非一劳永逸,日常生活中还需关注身体的异常信号,如持续咳嗽、胸痛、便血、体重骤降、不明原因的乏力等,这些可能是癌症的早期症状,出现后应及时就医,而非等待下次体检。同时,体检中若发现癌前病变,需遵医嘱定期复查或及时治疗,避免病变发展为癌症。
3.选择正规机构,确保检查质量
尽量选择三级医院或专业的体检机构进行体检,这些机构的设备更先进、医生经验更丰富,检查操作和结果解读的规范性更高,能减少因设备精度不足或人为误差导致的漏诊。此外,体检后若对结果有疑问,应及时到上级医院进一步复查确认,避免因单一机构的诊断结果延误病情。
总之,年年体检却漏诊癌症并非个例,其原因涉及癌症特性、体检方式等多个方面。要想通过体检实现癌症早发现、早治疗,关键在于摒弃盲目体检,根据自身情况定制个性化筛查方案,同时重视身体异常信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才能让体检真正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木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