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王大爷(化名)
因血尿、尿频尿急
前往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
他的一张影像图让医生惋惜不已:
“片子里的黑色部位全是转移灶,有20多处,
最大的转移灶已达9公分。”
![]()
检查发现他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指标飙至50多(正常应低于4),确诊前列腺癌时,癌细胞已侵犯膀胱、直肠,转移至盆腔淋巴结、骨盆、肋骨、脊柱等多个部位。
回溯老人此前几年的体检记录,
偏偏都没有PSA检查。
“若当时及时筛查,
或许能早期发现,
不至于拖到全身转移。”
接诊的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魏永宝直言。
三分之二患者确诊即晚期
这样的遗憾并非个例。魏永宝的门诊中,三分之二的前列腺癌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仅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幸运接受手术根治治疗。
前列腺癌早期症状极具“迷惑性”: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表现,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等症状高度相似,难以区分;部分患者因脊柱转移引发骨折甚至瘫痪,或淋巴结肿大导致下肢水肿,才察觉异常。
更危险的是,有患者PSA指标高达5000多,却毫无不适,直到因为其他疾病做检查才发现癌症。
医护人员都可能不懂这个指标
“连不少不是从事泌尿外科工作的医护人员都不清楚PSA的重要性,普通百姓更难重视。” 魏永宝透露,团队曾在福州三家省级三甲医院做过调查,发现40%-60%的其他科室医护人员不了解PSA检查及其意义。
![]()
这个仅需几十元的关键检查,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名字温和难记,远不如“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词汇有警示感,因此很多老人的体检项目里,往往将PSA“除名”。
这也造成中外确诊年龄的明显差距: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平均确诊年龄74岁,美国则为68岁,核心原因除了人种差异,就是PSA筛查做得不够。
手术量对比更直观,魏永宝举了个例子:浙江某县级医院年前列腺癌手术约200例,相当于福州几家三甲医院一年开展的前列腺癌手术量,浙江几所头部医院年手术量达2000-3000例,差距根源正是浙江广泛开展PSA筛查。
这些人必须重点查
魏永宝明确筛查建议:
50岁以上男性,均建议查一次PSA,根据PSA检测值,再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仅仅定期复查即可。
前列腺癌发病与多重因素相关
●人种上:黑人发病率最高,黄种人相对较低;
●饮食上:油炸食品、红肉、腌制食品摄入过多,蔬菜水果偏少,会增加风险;吸烟、饮酒、嚼槟榔,或长期接触制鞋、炼油、纺织行业的苯环类化学物质,可能诱发癌变。
基因是关键因素,前列腺癌70%与基因、年龄相关。50岁以上,随着年纪越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越高。
若家族中有结肠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或女性家属有乳腺癌、妇科肿瘤病史,即便看似无关,也可能因共有基因突变提升风险。
若家族存在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男性40岁起就需查PSA,女性则要重点筛查乳腺和妇科。
“别让‘温和’的指标,耽误了生命健康。”魏永宝呼吁,医院、社区需加强科普,男性更要主动重视,把PSA筛查纳入体检清单。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陈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