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不想去学校”|这句气话背后,可能是孩子在无声求救
“妈,我不想去学校了。”
当孩子冷不丁冒出这句话,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生气?是焦虑?还是不耐烦地回一句:“别瞎想,赶紧收拾书包!”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青春期的叛逆,是孩子在“作”,在偷懒。
但你可能没听到——这句话背后,藏着一场听不见的暴风雨。
![]()
一、他不是“作”,而是在下沉
小哲(化名),高二,曾经年级前三十。
从某一天开始,他早晨起不来、上课走神、回家就锁门。
父母一开始觉得他“飘了”,直到班主任打电话:“孩子手上多了几道划痕。”
妈妈后来哭着说:“我一直以为他是不努力,没想到他是在求救。”
这样的孩子,在我们西安千岛家庭教育的咨询中,越来越多。
他们不是讨厌学习,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对——
他们是情绪感冒了,而“不想上学”,是唯一能喊出来的信号。
二、那些被忽略的求救信号,其实早就有
- 他开始说“头晕”“肚子疼”,但去医院查不出问题
- 成绩突然下滑,却不再像以前那样着急
- 熬夜、沉迷游戏、拒绝交流……
- 甚至会说:“活着真没意思。”
很多家长这时会更用力地“推”孩子:
讲道理、发脾气、对比“别人家的孩子”。
结果孩子更沉默了,门关得更紧了。
因为你是在解决问题,而孩子需要的是,你先看见他的情绪。
三、我们忘了,孩子缺的不是道理,是“接住”
一个来过千岛家庭的女孩说:
“我妈永远在说‘你要坚强’,可我最需要的,是她能抱抱我,说一句‘你是不是很累’。”
青少年抑郁,不是娇气,不是想太多。
它是真实的心理困境,是长期压力、不被理解、自我怀疑堆积成的黑洞。
而“不去学校”,是他们最后能控制的底线——
那是他们在说:“我撑不住了,你们看看我。”
四、听见那些“无声的呼喊”,我们可以这样做
在西安千岛家庭的辅导中,我们不会急着把孩子“推回学校”。
而是先陪家长做三件事:
- 停下指责,靠近情绪
- 不说“你必须去”,而是问:“在学校是不是发生了什么?”
- 这句话的背后,是给孩子一个安全开口的机会。
- 不急着解决,先给予理解
- “如果我是你,可能也会觉得特别累。”
- 共情,比讲道理更有力量。
- 寻求专业支持,而不是独自硬扛
- 孩子的心理状态就像身体发烧,需要科学评估、专业陪伴。
- 及早介入,才能避免问题恶化。
每一个“不想上学”的孩子,都像一只被困住的鸟。
他们不是不想飞,而是翅膀被雨水打湿了,需要有人轻轻擦干,等一等他们。
在西安千岛家庭教育,我们相信:
没有不想好的孩子,只有需要被读懂的心。
如果你的家庭正经历这样的风雨,你不需要一个人硬撑。
我们可以一起,点亮一盏灯,陪孩子慢慢走出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