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181
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
导 读
在这个被数字科技深刻改变的时代,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话题。
但你可知道伙伴,它仅是孩子们面临挑战的冰山一角!
许多家长,尤其是那些希望孩子能在学业以及未来有所建树、取得成功的父母,往往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倍感困惑与担忧。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经历的情感波动,变得尤为重要。伙伴君今天就和您,深入探讨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背后的潜在因素及其影响,揭示出这一现象所反映出的更深层次的信号。
通过了解孩子的需求与心理,父母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成长阶段,还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理解孩子,才能帮助他们把握未来。
走,跟伙伴君来!
今日主笔 | 晶恒
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还只是冰山一角?懂孩子,才懂未来!
各位为人父母的伙伴们好,在生活中你们各个不同,有的是老师、有的是老总、还有的是老板们。但,有没有同样经常被家里的“熊孩子”搞得焦头烂额?
您可能学富五车手握专利、在单位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几百万的单子分分钟拿下。可一回到家,面对着自家娃,那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你说学习重要,他跟你说“快乐教育”;最要命的是,一有空就抱着手机、电脑,游戏打得昏天黑地。
“网瘾”这顶帽子扣下去,简单粗暴,也最省事。但问题是,治标不治本啊!
你吼他、骂他、断网线,甚至想把他送到“XX学校”,有用吗? 短期可能有效果,长期来看,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更加叛逆。
伙伴,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沉迷游戏,也可能不是因为游戏有多好玩,而是因为……现实世界让他们太难受了?
这话听着刺耳,但却是扎心的真相。
![]()
最近,伙伴君研究了来自汕头大学医学院的Khorsandi和李丽萍两位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的科学论述。科研论文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期刊上。
这俩位学者用一套复杂的数学模型(AHP和TOPSIS方法,听着头大,咱就先不展开了),分析了1400名中国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这套问卷,从9岁的小学生到18岁的高中生都有,问题设置那叫一个细致入微,包括:
“你是否觉得很难停止玩游戏?”
“你是否因为玩游戏而和家人、朋友发生争吵?”
“你是否会因为心情不好或者想逃避问题而玩游戏?”
“你是否觉得没有游戏,生活就毫无乐趣?”
等等等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者想搞清楚一件事:孩子们沉迷游戏,到底是因为啥?
研究结果很有特色,伙伴君给大家总结就是:
小学生沉迷游戏,更多的是因为“无聊”。
那些觉得“没有游戏,生活就没乐趣”的孩子,往往是最初级的“游戏玩家”。他们可能还没意识到游戏的危害,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玩。
初中生沉迷游戏,往往是为了“逃避”。
那些觉得“心情不好就想玩游戏”的孩子,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好、亲子关系紧张……游戏成了他们唯一的避风港。
高中生沉迷游戏,更多的是因为“习惯”。
那些觉得“不玩游戏就浑身难受”的孩子,往往已经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游戏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学习、社交、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看到这,各位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孩子沉迷游戏,就像一个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那一点点“网瘾”;而水面下的,却是巨大的、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因素。
说白了,孩子沉迷游戏,很多时候,是家长的“锅”。
你可能会说, “我每天忙着挣钱,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我容易吗我?”
是,您不容易。但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支持。
你有多久没和孩子好好聊聊天了? 你知道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你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和梦想吗?
如果你对这些一无所知,那孩子的心,离你只会越来越远。
游戏,就像一个“温柔的陷阱”。它能给孩子提供即时的满足感、成就感,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的烦恼。 但长期沉迷其中,只会让他们更加与社会脱节,更加难以面对真实的挑战。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了解孩子、打破常规、走出迷局。试试以下五种方式,也许您会收获一个大大的不同:
“游戏探险员”项目:
与孩子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游戏,进行“游戏探险”。而不是简单地限制玩游戏的时间,您可以和孩子设定探险目标,比如在玩法中发现教育元素、情节背后的道德寓意等。每次探险后,可以进行讨论和分享所学的内容。
这种策略不仅让孩子在玩游戏中保持兴趣,还能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和反思,增加父母和孩子间的互动与理解。
“亲子游戏制作”工作坊:
鼓励孩子参与游戏开发或设计,通过制作自己的简单游戏(如使用Scratch、Unity等工具),来体验游戏的创作过程。家长可以组织或参加一些亲子编程工作坊。
这种方式让孩子从沉浸在游戏中转变为创作者,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兴趣替代计划”:
识别孩子对哪些游戏或活动特别感兴趣,并找出可以替代游戏的活动。例如,喜欢赛车游戏的孩子可以参与卡丁车比赛或自行车骑行;喜欢模拟经营类游戏的孩子可以参与学校的模拟商业活动。
当孩子能在现实中体验到游戏中的乐趣时,他们对电子游戏的依赖性会降低,同时提高他们的实际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绪表达艺术”项目:
创建一个家庭“情绪画布”,用来记录和表达每天的情绪。鼓励孩子用绘画、音乐或写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尤其是与游戏相关的情绪(如挫折、兴奋、孤独等)。
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还能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在游戏中可能遭遇的心理体验,从而给予适时的支持。
“数字生活共享”计划:
家庭成员共同制定关于电子设备使用的承诺,制定“数字生活日常”,如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屏幕外的活动时间,围绕共享的目标开展。可以包括家庭晚餐、户外运动或亲密的读书时间。
这种计划让家庭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责任感,而不是单独施加限制,增进家庭的凝聚力。通过共享的数字生活,孩子能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减少对电子游戏的依赖。
伙伴们,请您记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你自己都整天抱着手机不放,又怎么能要求孩子远离游戏呢?
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吧,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严重的“网瘾”, 那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了。 心理咨询师、戒瘾机构…… 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最后,伙伴君还想说一句, 养育孩子,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
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希望各位伙伴们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能成为孩子心中真正的英雄!
![]()
本文仅作科普分享使用,欢迎小伙伴们点、收藏、关注,以备不时之需,当然更欢迎您把
介绍给周边可能需要的更多伙伴们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