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于露 文/摄)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南京大学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清华大学获“挑战杯”,华中科技大学等56所高校获“优胜杯”;赛事产生主体赛特等奖96个、一等奖187个、二等奖369个、三等奖993个及“人工智能+”专项赛获奖作品982件。
![]()
南京大学“虚拟人体——优化临床试验方案的人工智能模型”作品,摘得主体赛特等奖的好成绩。来自人工智能学院的刘天硕同学介绍,团队历经四次重要技术迭代,形成了人工智能药物动力学临床模拟平台(VirtualBody),为新药临床试验困境破局。
![]()
该平台首先构建“虚拟地图”,利用AI学习海量医学知识,建立能够模拟药物在人体内代谢过程的复杂模型;其次进行“虚拟路测”,在计算机中模拟不同特质人群服药后的反应;最后是输出“最优路线”,为药企提供最可能成功的试验方案。
“就像导航系统能提前预测路况一样,我们的平台可以在临床试验开始前,预测不同方案的成功概率。”据介绍,这个创新的“导航系统”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显著价值,已累计落地转化15家以上企业/医院。“就像好的导航能让旅途更顺畅一样,我们希望帮助更多中国的原创药物更快地惠及患者。”
获得主体赛特等奖的还有南京工程学院“刚柔并济团队”,他们的参赛作品是刚柔并济的机器人手臂,专门用于飞机机身等复杂狭小空间的运维检测。
![]()
“它最大的特点是既柔软灵活,又能保持高刚度,这是由于我们在结构设计中创新的引入了一种三层柔索联动驱动结构,使它的刚度及承载能力较传统柔性臂提升了数十倍,不仅有柔性臂的柔软、灵活,还能搭载各种末端执行机构,进行深入的检测运维作业。”团队负责人卢旭鸿介绍。
他还说,目前,该机器人已经在飞机检测、电缆沟巡检、氢储能罐内部焊缝检测等场景中试用,获得了良好的反馈。“未来,我们还希望把它用在抢险救灾、智能家居等更多领域。”
如何让竞赛成果更快地走出实验室,为产业注入新动能?活动设置了“挑战杯”竞赛优秀项目落地转化签约对接会,同学们可以带着项目与技术经理人进行洽谈。
![]()
“我们目前有产业落地转化和融资的需求,所以希望找到投资机构进行对接,看看是否有面向高校项目的投资基金。”西安交通大学的王同学带来的是算法赋能新能源电池项目。他介绍,团队此前有过创业的尝试,本次希望借助大赛的平台,接触更多的业界资源、投资资源。
在洽谈中,投资人了解了目前团队的发展情况、未来的落地意向。洽谈结束后,王同学说道:“刚刚洽谈的投资机构就有面向高校的天使基金,我们建立了初步的对接。和投资机构的交流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企业需求是什么、更关注项目的哪些方面,这样未来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研发。”
据组委会统计,本届“挑战杯”期间,通过项目对接与青年技术经理人团队的精准匹配,已有37个项目落地,超60个项目初步达成转化意向,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
当天,还举办了“挑战杯”竞赛专场招聘会,用人单位共收取简历、现场面试超3000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人数600多个。
![]()
据悉,竞赛突出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创,注重服务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首次遴选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主擂台城市8个,助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难题;注重服务青年学生就业,通过组织专项招聘会等渠道,提供就业、实习岗位5万余个;注重推动赛事成果转化,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项奖,深化与中关村科技园、上海张江集团等6个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合作。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