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服务「数字中国」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之下,构建自主可控的国产技术生态已被提升为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议程。
11 月 3 日,中科曙光与天津大学在曙光天津产业基地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共建「曙光—天津大学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并为「未来人工智能集成攻关平台」揭牌。
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市政府副秘书长、滨海高新区党委书记杨柳;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副校长李斌;中科曙光总裁历军,高级副总裁李斌等领导共同参与签约及揭牌环节,足以证明这次合作的重要性,一场打通科技、教育、产业壁垒的深度融合实践正式启航。
![]()
![]()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之中,龙头科技企业与顶尖高校的深度协同,已成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此次中科曙光与天津大学合作,顺应国家战略与技术节奏,旨在打造一条从源头研究、技术攻坚、工程化验证、产业应用的闭环创新链,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面向真实场景、真实产业、真实需求。
中科曙光总裁历军直言,两者同为天津代表力量,「天津的企业和天津的大学合作,特别及时,也极其必要。」他认为,这不仅是合作,更是天津战略产业「加速」的信号。
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亦给出「大学之问」的回应。今年恰逢天津大学 130 周年校庆,学校再次明确方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他说:「最大的理想,就是让科研真正服务国家战略与天津高质量发展。」此次合作,是使命驱动之下的务实选择。
此次合作整合了校企双方的独特优势,正面突破「科研—教育—产业」协同壁垒,力图形成「需求牵引研发、研发反哺产业」的循环式创新体系。
对于中科曙光而言,其底气来自「全栈自主供给」的产业链主地位。从底层硬件到上层软件,中科曙光具备深厚算力技术积累,覆盖人工智能大模型、超算互联网、云原生计算平台等前沿方向,能够为合作中心提供完整技术底座与工程化支撑。
历军强调,曙光的核心团队、核心技术与核心制造均实现自主,在「关键技术、关键人才、关键制造」上攻克卡点,这让企业在算力赛道拥有真正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中科曙光深耕天津多年,拥有华北大区成熟的产业布局与产业链整合能力,能够把高校科研与本地产业场景紧密连接,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同时,在产教融合方面也已积累成熟的 「校企协同育人」 模式,通过曙光大学、曙光菁英班等模式长期培养工程化创新人才,为此次协同创新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育人路径。
天津大学作为「新工科」建设牵头单位,长期深耕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工程学科,具备原始创新能力与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双引擎」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源头与人才底座。
柴立元校长表示,「天大已系统梳理学校的优势技术‘名片’,涵盖人工智能底座算法、大模型、量子显示、脑机接口等关键方向,希望这些科研成果扎根天津、面向产业,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此次与中科曙光携手,正是将「科研供给」与「产业落地」深度对接,把天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与曙光的产业实践能力精准链接,推动形成从科研突破到人才培养再到产业应用的「科研—产业—人才」闭环,让创新不只停留在实验室,而是在城市与产业中生长成新的实力。
![]()
此次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院式合作或项目合作」,而是直面产业现实与国家自主算力战略需求的系统性工程。
当下,智能计算和人工智能产业高速演进,但高校科研普遍遭遇「算力不够用」、科研成果「走不出实验室」、复合型人才供需失衡、国产算力生态仍需加速突破等关键瓶颈。换句话说,产业急需创新动力,高校急需算力支持,中国急需自主算力体系与人才体系同步成长。在此背景下,该中心并不是为未来空设场景,而是着力解决当下挑战,为科研、教育、产业搭建一座可落地、能加速、可复制的「融合引擎」和「创新桥梁」。
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将落地于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并在曙光设立配套的产学研用空间,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顶层创新体系。一端连高校,把源头创新资源引活;一端接产业,让科研在真实场景中被检验、被应用。
![]()
整体架构围绕两大抓手展开,其一是人工智能产教平台,承担「育人」任务,贯通课程、实践与工程训练,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成长,而非「纸上训练」。其二是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负责「攻关」任务,围绕产业难题展开联合研发,把科研议题变成工程任务、验证结果与产品雏形。而底层支撑则由曙光提供高性能计算、存储、数据中心等硬科技能力;天津大学提供算法、模型与研究深度。
同时,双方将共建「未来人工智能集成攻关平台」,面向国产大模型体系、超算互联网架构、云原生算力底座与新型智能互联技术等前沿方向,组织化攻坚 AI 集群互联、国产算力适配、云原生系统效率等核心技术难题。
![]()
当下,行业最缺的是三件事,缺真正的算力、真正的应用、真正能「上手干」的人才。而这个体系的建设,就是要把「科研源头、算力底座、产业场景、人才培养」捆成一个闭环,让创新不再停在论文里,让人才不再停在教室里,让算力真正服务产业、服务国家战略。
![]()
这次合作的意义,不在于搭建一个平台,而在于建立了一套能真实运行的创新体系,以算力为底座,以科研与人才为双引擎,以产业与区域为落点,让产教融合从「概念试验」进入「工程落地」。
柴立元校长提出了「五个共同」的合作愿景,「双方将平台共建、项目共研、人才共培、成果共享,最终目标是实现双一流大学与一流企业的共同成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合作效应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
算力能力成为底层起点。双方围绕教学、科研、管理的全场景算力需求共同建设体系,依托曙光在高性能计算、存储、数据中心等方向的全链优势,为天大搭建「可用、可控、可治理」的算力底座。
人才培养贯通全周期。合作不仅是「联合育人」,而是把人才培养体系嵌入产业需求链,本科创新班与卓越工程师班串联,双导师制与工程项目制并行。学生自入校便进入真实研发任务场景,和企业工程师并肩攻坚。为此,曙光提出「项目司龄」与「毕业即中坚力量」机制,形成从课堂到岗位的连续成长路径。同时强调「文化与城市认同」,让青年人才「认同天津、扎根天津」。
历军指出,合作的核心还是人才。「过去我们靠外地引进、靠本地培养,但整体效率不高、速度也不够快。市场上去招高端工程师当然是好事,但比不上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从历史感和凝聚力来看,这样的团队未来一定更强。当前的计算机产业已经远不止半导体、架构、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还需要大量懂物理、化学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希望围绕现在与未来的产业需求,培养真正实用、真正能进场景、能解决问题的人才。」
科研转化进入「揭榜挂帅」模式。双方将围绕芯片、存储、算法等关键技术设立年度课题,联合申请数十项发明专利,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柴立元校长表示,天津大学将从上万项专利中筛选数百项高价值技术,「芯片、算法等成果将开放给曙光」,由工程体系快速验证、迭代与落地,实现从「科研成果」到「产业成果」的加速通道。
与传统「给设备」不同,这套平台能力可支持教学、实训、科研、管理等全场景需求,真正实现从「算力可用」到「算力可治理」的跃升。
平台落地天津,也将反哺天开科创城与本地高质量产业集群建设,并辐射京津冀,成为区域智能产业竞争力的杠杆支点。当国产算力成为教育的底层基建,当高校开始在国产生态中培养真正具备工程实战能力的「AI 时代人才」,一场关于教育、科技、产业同步升级的深层变革,正在天津悄然完成原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