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日前宣布与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
![]()
坊间猜测,拥有300多亿美元实力的博裕资本拿下130亿美元估值的星巴克中国,这笔并购是否能再为博裕资本创造一次资本10倍回报?
博裕资本成立于2010年,圈内名气不小,首期募资便达到10亿美元,2021年已募资5次,出资人涵盖李嘉诚、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淡马锡和纽约州共同退休基金等全球顶级客户。
《纽约时报》报道当初李嘉诚不仅亲自给博裕资本10亿美元,而且还额外加码投资博裕资本的GP部分。
博裕资本主要赚钱的方式以“主题驱动”,重点布局消费、医疗、科技及不动产四大领域,通过“资本+资源”双轮驱动创造超额回报,其在消费领域的投资覆盖高端零售(北京SKP)、连锁餐饮(星巴克中国、古茗、蜜雪冰城)、新消费品牌(泡泡玛特、元气森林、三顿半)等,尤其是其对蜜雪冰城的投资,助力后者门店数突破3万家,最终在港交所上市。
博裕既有钱,又有渠道(投资阿里、小红书、美团等),还从蜜雪冰城、元气森林收获线上线下的运营经验,中国茶饮市场可能要迎来新的市场竞合大变局了。
从此前麦当劳转型为“金拱门”的经验中可以看出,星巴克中国未来不排除有三方面的本土化改造:
一是产品体系,更加贴近中国本土消费者;例如在咖啡之外,推出奶茶,果汁等新型茶品;
二是营销端,加强数字端的营销,包括小程序,省钱卡,会员体系等;
三是走向下沉市场,价格有望更加亲民,在更多的县域甚至社区开展线上线下营销业务。
![]()
俗话说:没有谈不成的生意,只有不够高的价格。
眼下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的处境可概括为高端基本盘仍在,但增长动能衰减,市场份额被瑞幸、蜜雪冰城等平价品牌全面挤压,战略主动权旁落,需以股权换资源,通过中国本土化改革突破困局。
但星巴克长期看好中国市场的增长,如此矛盾的战略下,星巴克依然舍不得放弃40%股权,希望通过授权费模式锁定中国市场长期增长红利,本质是星巴克在 “消费平权化” 浪潮中的必然承压与转型尝试。
根据协议,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内,合资企业需向星巴克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这一设计既缓解了全球业务的短期资金压力,又避免彻底剥离核心资产的风险 ,星巴克全球CEO倪睿安也坦言保留“相当一部分股份”,体现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对于博裕而言,这10年以来,他们在消费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其胜出的关键,其投资组合涵盖阿里巴巴、美团、小红书等互联网巨头,可直接导入数字化工具,打通会员体系,并能提供跨平台协同和供应链优化经验。
博裕曾帮助蜜雪冰城通过供应链整合降低采购成本,并通过数字化提升单店效率,这种“资本+产业”的协同效应,恰好填补了星巴克本土化运营的短板,国际巨头至今都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市场的盈利模型和全球的差异如此巨大。
星巴克中国的业务起起伏伏,目前店铺数8000家左右,全部为自营店,最新更新的季度收入为7.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7%。
反观2024年星巴克中国全年营收仅为29.58亿美元,同比下滑1.4%,增长略显后劲不足。
此次40亿美元估值,对应星巴克2025年预期EBITDA的4亿-5亿美元的8-10倍,也算合理范围内的估值倍数。
![]()
星巴克操作逻辑类似麦当劳中国的“轻资产化”改造,通过出让控股权换取稳定现金流,同时借助本土合作伙伴加速扩张。当前星巴克中国的估值倍数(基于EBITDA的8-10倍)与瑞幸基本持平,但考虑到品牌溢价和下沉潜力,博裕仍押注其长期增值空间。
而从交易资产而言,不提品牌在中国的中高端市场心智,星巴克中国2025财年新增415家门店中,60%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但渗透率仍不足30%(覆盖1091个县级城市),而瑞幸已通过1.2万家门店实现70%的县域覆盖。
而博裕计划是通过轻量化门店模型(单店面积压缩至80-120㎡)和供应链本地化(云南咖啡豆占比提升)降低成本,同时利用其政府资源加速证照审批和选址落地。这实际上就是蜜雪冰城的经验。
星巴克在昆山咖啡创新产业园已实现“生豆烘焙-物流-门店”闭环,博裕若能进一步整合海南自贸港政策,有望将物流成本再降10%-15% 。
但因为星巴克咖啡的口感相对而言更佳,大众廉价化的改造,是否对现有会员体系造成冲击,值得持续观察。
此外,星巴克中国当前线上订单仅占比32%,会员复购率却达65%,这似乎显示出用户更愿意去线下点单享受第三空间福利,且品牌忠诚度更高,这点很像山姆,长期作为城市中产人群的标签存在。
但似乎也证明星巴克的数字化工具的深度应用落后于瑞幸,博裕接手可能引入美团阿里的即时配送网络、阿里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优化“专星送”服务体验,并通过小红书等平台强化内容营销。
不过这或许会让整个用户体验越来越接近淘宝或者美团,当下中产消费者普遍具有营销套路过敏,一旦简单的事变复杂,从资本层面可操作的事,到终端可能就难以推进了。
本土化改造可能会让星巴克中国的品牌再定位,面对瑞幸“9.9元常态化”、“库迪5.9常态化”的价格冲击,星巴克或许会出现产品下沉、会员体验降低等市场新问题。
所以星巴克未来市场主要变量,恐怕就是看博裕会是复刻其数次成功的“低价规模化”战略,还是选择类似北京SKP“高端+社区”的模式,前者势必要面临惨烈的价格战,后者在当下消费降级大环境下似乎也困难重重。
来看看本次并购有哪些挑战:
私募股权的中短期回报诉求,可能会与星巴克主打的“第三空间”慢文化产生冲突。
通常通过并购获取控制权的资本,尤其是国内的机构,第一步要求缩减员工培训投入或关闭亏损门店,然后就是裁员、优化、降福利、拆分主体平移合同!这会直接提升资产负债表的利润值,但可能会降低品牌服务质量,削弱品牌核心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资本在规模化扩张与品质管控间,如何找平衡点这个问题上,似乎一直比较为难。
![]()
市场没有永远的高端,只有永远的性价比。
当前星巴克在中国面对的竞争对手,都已成巨人般存在。蜜雪冰城、瑞幸、奈雪、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均以极致的成本控制和规模化运营,完成对下沉市场的覆盖,同时顺利实现资本市场对接。
比如博裕自己投资养大的瑞幸通过“AI预测系统+中央厨房”实现供应链成本比星巴克低22%,库迪则以“8.8元价格战”快速抢占市场,两者2025年Q1营收均同比增长超30%。
星巴克中国在不损害品牌溢价的前提下应对价格竞争,这点已经被证明很难实现。此外收购简单,整合难,不仅是人和系统,不排除会有两种体系的冲突,这是因为品牌底层的文化和战略诉求不同造成。
一般而言,资本收购后,需在12-18个月内完成数字化系统迁移、供应链整合及管理层调整。
参考博裕对金科服务的改造经验,其通过“AI工单分配+设备巡检系统”确实提升了物业效率,但这一过程耗时2年且遭遇基层员工抵触 ,最后实际效果的持久性还未可知。而星巴克的8000家门店、6万员工的庞大体系,也可能使整合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未来几年将维持小幅但稳定的增长态势,到2028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
10月30日,星巴克公布2025财年四季报和全财年的业绩报告。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实现了营收连续四个季度增长,达到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 。2025全财年收入达到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
瑞幸年收入300多亿,市值105亿美元,星巴克中国按现在的营收规模和市占率,估值130亿美元,很难评价是贵还是便宜,鉴于咖啡连锁单地市场的合理上市后PE20倍左右计算,星巴克中国年盈利应该达到6-7亿美元。
对于博裕而言,这次收购价可能对比2024年已经翻倍,若本次收购后整合不力或本土品牌持续施压,星巴克的市场份额或进一步萎缩甚至销声匿迹,交易成败取决于博裕能否在资本逻辑与品牌运营间找到新的动态平衡。
有观点认为星巴克中国也许会谋求在香港上市,到时资本化退出,可能是博裕最好的盈利路径之一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