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任知制诰时,一天,宫中举行赏花钓鱼的宴会,内侍用金碟盛了鱼饵放在几案上,王安石却把鱼饵都吃光了。
第二天,宋仁宗对宰相说:“王安石这人是个奸邪之人。如果是误吃鱼饵,吃上一粒就该发觉了,他却全部都吃掉,这不近人情。”
![]()
一个人要专注到什么程度,才会在皇帝老儿的派对上,在众目睽睽之下,把鱼饵一颗颗吃完而浑然不觉?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牛人王羲之,他老人家专注于练字,错把墨汁当蒜泥,吃得满嘴乌黑。
古之牛人,行事大抵如此。
说起王安石的专注,那可不是一般的专注,可以说专注到了极致。
1、吃鱼饵。
鱼饵不是美味,而王安石也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鱼饵不好吃。但他不知道自己在吃鱼饵。他只知道,他在吃东西,至于吃的是什么,不重要,他的心思在别处。
那么他在想什么呢?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他肯定不是在想着怎么讨好皇帝。
2、一盘菜的误会:王安石的“近水楼台”式专注。
一日,有官员宴请王安石。
宴席正式开始,一道道精心烹制的菜肴如流水般呈上。
唯有王安石,他的动作机械而纯粹。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自己面前的菜肴,右手只是下意识地、一遍又一遍地伸向离他最近的一盘菜——一盘看起来十分普通的、用香油凉拌的薤(xiè,一种类似韭菜的蔬菜)。
他并不挑选,也不品味,只是就近取材,将薤夹到碗中,和着米饭,一口一口地送入口中。至于那薤是咸是淡,是香是涩,于他而言,与吃下一口白饭并无区别。
这一切,都被细心而热情的主人看在眼里。主人心中暗喜:“原来王大人独独钟爱我这家的拌薤!瞧他吃得如此专注,几乎未曾旁顾其他,必是极合他胃口了!”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于是,他悄悄吩咐后厨:“将那盘拌薤,再为王大 人多备一份,置于他近前。”
宴会终了,宾客尽欢。主人带着几分得意与欣慰,将王安石送至门口,忍不住低声对王夫人吴氏说:“今日见王大人对那拌薤情有独钟,后厨特地加做了两次,他都用完了。
夫人日后在家,可多为大人准备此物,能合他心意,我亦欣慰。”
王夫人闻言,对主人解释道:“您实在是误会了,费心了。安石吃饭,哪里是有什么偏好?他呀,心思从来不在吃喝上。他吃的是什么,全然取决于什么离他最近。今日恰巧是那盘拌薤放在他手边,他便从头至尾只吃它一碟。
若将那盘鱼放在近处,他吃的便是鱼;若放的是肉,他便只吃肉。莫说是一盘菜,便是放一盘石头在他面前,只怕他心神专注之时,也能磕掉几颗呢!
![]()
3、沾饭粒。
王安石做参知政事时,有一次宋神宗问他:“你的胡须上怎么有饭粒?”王安石赶紧胡撸一下胡子,有一粒饭粒掉在桌上,神宗也没在意,接着说政事。
说完政事,王安石走出宫殿,一旁的侍从说:“参知政事,你的胡须上还有饭粒。”原来他刚才只胡撸掉了一粒。
宋神宗曾见他胡须沾满饭粒,私下询问侍从:“王安石吃饭不擦嘴吗?”侍从答:“他专注思考政事,无心旁骛。”
那么王安石的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呢?
王安石喜爱读书,善于记忆,即使晚生后进见他时,所进的文章以及科举考试的试卷,凡是写得好的,他读一遍便能背诵,终身不忘。
他写文章运笔如飞,好像没下大功夫,等文笔写撑,读得人都佩服。他的议论高深奇妙,能以雄辩的言论,广播的知识,是他的见解圆满,无暇可击。
他实行的变法,使得神宗后期,国库充盈、军队战斗力提升。
由此可见他的脑子里,就是锦绣文章和富民强国的策略。
![]()
从王安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成功,必须长时间的沉浸于此事。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也是一例。王羲之小时候练书法,吃饭时都不停下,拿着馍馍蘸着墨就吃了起来,满嘴乌黑还浑然不觉。
现代社会中,像这样专注一事而有所成就的人也很多。
比如牛顿,他请朋友吃饭,朋友到了,他还在实验室里工作,朋友等不及,就自己先吃,吃完走了。牛顿出来时,看到吃剩的骨头,自言自语道:“我还以为没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于是又回到实验室。
再比如陈景润,他一边走路一边思考哥德巴赫猜想,一头撞到树上,还连声说对不起。
这些事例都说明,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就必须沉浸其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从佛家的角度讲,这就是“禅定”。
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住在一种寂静的心理境界中去思维观照一件事情。
“定”是佛教三学之一,指内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禅定即止息杂虑,安静沉思,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禅定是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自我的存在,甚至忘记了周围的环境。
现代人称之为“心流”(flow)。心流是指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心流状态的特征包括:完全沉浸、感到狂喜、内心清晰、力所能及、平静感、时光飞逝、内在动力。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多数在刷屏、煲电话、追剧,有没有把一件事情,沉浸于此,做到极致呢?
![]()
王安石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第一,专注力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专注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能够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人,更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
第二,专注需要舍弃。
王安石不修边幅,不在乎吃穿,正是因为他不愿意在这些琐事上浪费精力。他想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思考国家大事和读书写作上。
第三,专注可以带来快乐。
当你完全沉浸在一件事情中时,会产生一种忘我的愉悦感,这就是心流体验。这种快乐是外在物质难以替代的。
第四,专注需要练习。
禅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训练。我们可以从每天专注工作或学习2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专注时间。
第五,专注不等于固执。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的专注精神值得学习。我们在专注的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听取不同的意见。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王安石那种“吃鱼饵而不自知”的专注精神。少一点刷屏,多一点深度思考;少一点浮光掠影,多一点专心致志。
或许,我们无法达到王安石那样的成就,但至少,我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得更好一点。
最后,以《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想尽快完成它,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件事情中去,把自己与这件事情融为一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