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3日,“中国生物医疗创新技术与临床转化大会” 在西安召开。该会议为第十届中国特殊医疗用品与生物制剂大会核心分论坛,由中国生物医疗协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立实主持。会议吸引全国30余所高校、50余家医疗机构及20余家企业的300余人参会,同期完成中国生物医疗协会创新技术与原料专业委员会换届。
前沿技术与产业标准讨论
会议首日围绕合成生物学、精准医疗、创新原料展开讨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张维春柏指出,合成生物学(人工设计改造微生物或细胞以合成药物、原料的技术)在基因治疗载体、重组蛋白药物等领域效率较传统技术提升30%-50%,但行业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问题,需加快出台相关评估指南。
针对创新原料,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刘明提出 “全链条标准化” 方案,建议建立 “原料筛选 - 生产工艺 - 质量检测 - 安全评估” 四级标准体系。目前该院联合10余家企业启动胶原蛋白、益生菌等5类原料的标准制定,预计2026年上半年推广。
技术应用领域成果分享
技术应用分论坛中,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邢新会介绍,其团队联合北京协和医院,通过AI筛选与生物合成技术从深海藻类提取 “藻源修护肽”,该物质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控及肺癌辅助治疗中显示效果,已完成小鼠实验,正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推进临床前安全性评估。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丽娟提及,特定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可代谢母乳低聚糖(HMO,一种益生元)产生短链脂肪酸,调节 “肠 - 脑轴”(肠道与大脑的神经、免疫信号通路),相关抑郁症非药物干预临床实验中,受试者焦虑缓解率42%。此外,会议还讨论钙肽复合物在骨质疏松康复中的作用,及高纯度褐藻多糖在关节修复、创面愈合中的应用,目前相关技术在山东、广东3家企业实现中试。
临床转化瓶颈与应对建议
推动技术临床转化是会议核心议题。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邓婷婷阐述工程菌株(人工改造用于医疗产品生产的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维度,包括菌株稳定性、代谢产物毒性等5项指标,呼吁建立 “工程菌株安全检测共享平台”,该平台已完成方案设计,计划2026年一季度在京津冀试点。
香港百奥蒂(BIOTICLIFE)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朱华源指出,精准生物制剂临床转化存在三大问题:靶点筛选周期平均18-24个月、生产成本比传统化学药物高3-5倍、临床需求匹配度低。他建议构建 “高校研发 + 企业转化 + 医院临床” 协同机制,同时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对进入 II 期临床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专委会换届与工作方向
中国生物医疗协会创新技术与原料专业委员会换届后,帝斯曼 - 芬美意营养与健康事业部大中华区副总裁杨以定当选轮值主席。新一届专委会明确三项工作:2026年底前完成10项创新原料国家标准制定,推动与欧盟、美国药典标准衔接;构建 “创新原料安全管控数据库”,收录企业资质、检测报告以实现追溯;每年组织2次国际技术交流峰会。
本次会议明确生物医疗产业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标准规范为支撑” 的发展路径。业内专家预测,未来3-5年我国生物医疗创新技术临床转化率或提升至40%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推广文案,文章内容、产品、服务均由品牌方提供,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不代表本号观点。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如涉及钱款交易,请慎重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