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媒体报道了我国在钍基熔盐堆技术持续性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这一进展对于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多元化具有积极意义,考虑到我国钍资源储量在全球居于前列,相关技术的发展,有望减少能源的对外依赖。
![]()
一些半懂不懂的民科自媒体在关注到这一进展后,结合我国未来航母动力系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将钍基熔盐堆技术应用于国产航母的设想,认为这必将为航母提供更为经济的能源方案。
然而,从技术实现的角度分析,目前这一设想尚不具备充分的条件。
钍基熔盐堆以钍-232作为初始燃料,其在反应过程中通过中子捕获转化为钍-233,再经过两次β衰变转化为铀-233,进而维持裂变反应。
但在该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如氙-135这样的中间产物。氙-135因其对中子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被称为“中子毒物”,它的积累会显著影响链式反应的持续进行,甚至导致反应中断,反应堆“熄火”。
![]()
在陆基反应堆中,可以通过配套的化学处理系统,持续将这类中子毒物从反应介质中分离出来,从而保障反应堆的稳定运行。
然而,在航母这样一个空间有限、同时要面临复杂海洋环境(如晃动、震动乃至潜在的冲击)的平台中,要实现类似陆上那样精密、稳定的化学分离与储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而且,这类处理系统通常结构复杂,对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而在舰载条件下难以完全满足。
因此,尽管钍基熔盐堆在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自主性方面具有长远价值,但目前将其直接应用于航母动力系统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
![]()
为促进公众对前沿技术的准确理解,应确保传播科普信息时注重科学依据,变相鼓励部分民科自媒体胡吹海吹、盲目乐观显然是不可取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