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郓城县张营街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400余亩生态养殖湖面上一片繁忙。当地群众喊着号子合力收网,随着网口逐渐收紧,银鳞闪烁的鲈鱼密集地翻腾跳跃,溅起片片水花。
“起!”随着一声吆喝,沉甸甸的渔网被拖到岸边,活蹦乱跳的鲈鱼瞬间铺满了分拣平台。大家按照规格将其分拣、装筐,随后通过传送带运至冷链运输车。
“这车鱼有7000多斤,中午前发车,明早就能运抵北京。这里的鲈鱼品质很好,体形匀称、肉质紧实鲜嫩、耐运输,在电商平台很抢手,我们计划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北京四季永达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华虎表示。
据了解,这片鱼跃人欢的丰收场景,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深度超过1米的煤矿塌陷荒地,土地贫瘠,盐碱化严重。转机源于当地对塌陷区的科学治理,张营街道创新采用“挖深填浅”技术,将昔日的“伤疤”重塑为450亩清澈水面和1280亩生态湿地。在此基础上,街道联合郓城县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精准引入“生态+订单”的鲈鱼养殖模式,走出一条致富新路。
“这里有47个坑塘,今年投放了60余万尾鱼苗。我们采用订单养殖模式,直接对接北京的大型水产供应商,销路不愁,心里踏实。”郓城县郓鲁渔业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段于军介绍,鲈鱼收购价比普通市场价高出约20%,年产值1300万元左右,平均亩产值约3万元。
项目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激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惠及村集体和村民。“在街道引导下,我们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整合流转了200多亩塌陷荒地参与鲈鱼等水产养殖,村集体也有了稳定收入。”张营街道刘一村党支部书记陈山说。
“从令人头疼的塌陷荒地,到如今的高产‘致富塘’,我们蹚出了一条‘生态修复+订单农业’互补共赢的新路。”张营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硕表示,该项目亩均纯收益超过万元,带动相关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为资源型地区塌陷治理和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郓城经验”。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涛 通讯员 苏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