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龚雪 通讯员 陈笑闻
11月5日,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游河镇李畈村的桃园里,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不同于寻常桃李在夏日争艳,这里的冬桃正挂满枝头,沐浴着金秋的阳光。村民罗长城小心翼翼地从枝头摘下一颗套着袋的桃子,揭开袋口,露出个头饱满、覆着细密白霜的果实,脸上绽开了欣慰的笑容。
![]()
硕果累累的冬桃桃园
“咱这冬桃,‘错峰’上市,脆甜多汁,俏着呢!”老罗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他手中这颗沉甸甸的冬桃,正是李畈村近年来探索乡村振兴之路找到的一把“金钥匙”,为村民增收致富、村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李畈村的冬桃能成为市场的“香饽饽”,首先得益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游河镇坐落在淮河畔,肥沃的沙壤土、充足的日照,加上生长季显著的昼夜温差,为冬桃生长积累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漫长的生长期让糖分得到充分积淀,我们的冬桃甜度普遍能达到15度以上。”源林丰专业种植合作社经理罗少峰拿起一颗冬桃向记者展示,“你看这果皮上的白霜,是新鲜度的标志,咬开里面,果肉晶莹,口感清脆爽甜,回头客特别多。”
天赋异禀的自然条件是基础,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更离不开“人努力”的绣花功夫。村党支部审时度势,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为冬桃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
工人正在采摘冬桃
“我们不再满足于‘一季有桃’,而是着力打造‘四季有桃’的种植体系。”村党支部书记袁世宏介绍,村里精心规划种植时序,春有“五月仙”,夏有“水蜜桃”,秋有“黄桃”,冬有这款晚熟桃,150亩桃园实现了错峰结果、全年产出的良性循环。
“最关键的就是打这个‘时间差’!”袁世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冬桃完美避开了夏季水果扎堆上市的高峰期,采摘期从10月可持续到12月,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7.5万元,让村集体腰包越来越鼓。
![]()
枝头挂满圆润的冬桃尽显饱满诱人的姿态
产业兴旺,最终目的是让百姓得实惠。在桃园里,像罗长城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就有30多人,冬桃产业成了村民增收的 “钱袋子”。
![]()
老板正在为购买桃子的市民称重
“从春天疏花、夏季套袋,到秋冬采摘,一年到头都有活儿干。” 今年62岁的罗长城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和记者唠家常,“一天能挣 80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老人和干点自家农活,比外出打工心里踏实多了。” 他估算着,在桃园务工年均能增收近2万元,这份稳定的收入让他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底气。
![]()
市民朋友来桃园采摘
谈起未来打算,袁世宏信心满满:“单靠卖鲜果还不够,我们下一步计划扩种优质冬桃品种,同时利用林下空间尝试中草药种植,实现立体种植、提质增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依托出山店水库的优美风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民宿经济,让游客来了不仅能摘桃、品桃,还能休闲养生、住下来深度体验乡村风情。我们要把这‘甜蜜经济’做得更厚实,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经济’,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编审:孙晓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