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撂荒地里亦生金

0
分享至


撂荒地里亦生金

——新宁镇农民陈士林返乡创业小记

丁维生

新宁镇袁家坪村山高路陡,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修了水渠,挖了堰塘和水库,碰上持续干旱,依然无济于事。

村里的观音庙几经修葺,香火颇旺。碰上大天旱,人们自发买肥猪,择吉日,到观音庙焚香化纸,当众宰杀,祈求上天大发慈悲,降雨减灾。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也不忘去观音庙杀鸡祭拜,以示感恩。

(一)外出谋生

陈诗林出生于1972年9月,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家里原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三,善良的母亲又收养一个儿子,原本贫苦的家庭更加拮据,一家人挤在两间低矮的土坯房。

家贫知事早。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陈诗林初中毕业,便只身去河南、河北、广东等地闯荡。

因为个子小,学历低,难以找到工作,他常常居无定所;苦于无人引荐,进不了工厂,办不了暂住证,他天天被治安队撵,住过窝棚,睡过桥洞;由于所带盘缠少,没有固定收入,他长期饥肠辘辘。为了填饱肚子,他修过鞋,种过菜,抹过房泥,掏过厕所,什么脏活苦活都干过。

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更磨炼了他的意志,成了他一身宝贵的财富。难怪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困难和失败,他从不退缩,而且愈挫愈勇。每次写家信,他总是报喜不报忧,以免徒增家人烦恼。

陈诗林坚信,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年后,他只身挤上一列闷罐车,站了八天八夜,来到遥远而陌生的新疆。

别看他个子小,但脑子灵,嘴巴甜,到处蹿工地,到处打听信息。别看他人精瘦,但干活卖力,不怕吃亏,特别讨人喜欢。开始干杂工,后来绑钢筋、刷涂料、砌砖、抹灰,样样精通,活儿干得又快又好。

他为人实诚,干活丁是丁,卯是卯,从不偷奸耍滑,也不偷工减料,在工地口碑好;他豪爽仗义,乐于助人,得到了工友信任;他爱学习,肯钻研,常常不耻下问,不达目的不罢休。多少次,对设计、施工、预算搞不明白决不睡觉。这股拗劲,让同行刮目相看。

他常常自信地说:“我瞟一眼图纸,脑壳一转,就知道这个工程有多少利润,我决不多拿一分,也从未看走眼。”由于他做事讲原则,从来不贪心,只要他经手的工程,不仅账目清楚,而且质量过硬,深受工头赏识,赢得了老板器重。

短短两三年时间,他就拉起了不小的施工队,成了“包工头”,接二连三接工程做项目,在奎屯扎下了根,闯出了一片天地,两个哥哥和弟弟闻讯,领着乡友前去投奔。

不久,他在奎屯隆重举办婚礼,买了房子,把劳累一辈子的父母接过去养老,亲友和邻里对他赞不绝口。

(二)决定返乡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说新疆夏天昼夜温差大,却很凉爽,不像四川很闷热。新疆的冬天,户外白雪皑皑,室内温暖如春,因为房间安了暖气,只需穿袖衣衬短。不像四川,得穿棉袄或羽绒。

陈诗林几兄弟跟着他在奎屯搞建筑多年,都在奎屯买了房,家眷随行,算在奎屯扎下了根。他们不仅适应了奎屯的生活,还爱上了奎屯的气候。陈诗林的侄儿和儿子,都生在奎屯,长在奎屯,在奎屯上学,算是名副其实的“疆二代”,奎屯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侄儿大学毕业,考上了新疆狱警,又在那边结婚生子,出生了“疆三代”。

转眼,20多年过去了,由于产能过剩,烂尾工程、“三角”债屡见不鲜,一些老板纷纷改行,有的搞服务业,有的搞农业,他们深深影响着陈诗林对未来归宿的安排。

陈诗林家乡情怀浓,叶落归根思想根深蒂固。尽管离开家乡多年,但熟悉的乡音乡情常常悄无声息走进梦里。

每次回家省亲,陈诗林总忘不了去看看儿时熟悉的山山水水和角角落落,倍感亲切,也深感慰藉。每次看到村里打工人外出,儿女撕心裂肺嚎哭,父母唉声叹气抹泪,陈诗林就不由自主想起自己当年离家的场景,忍不住眼圈发红,鼻子发酸。每次看到村里多了一块撂荒地,陈诗林心中就莫名的刺痛,一种无形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一个念头悄悄萌生:作为游子,外出打工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有朝一日帮助家乡摆脱贫困。我要把这些年打工的积蓄拿出来,回家乡发展产业,用余生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几次受邀回乡参加恳谈会,领导讲得情真意切,全国上下正在搞脱贫攻坚,欢迎乡友回来发展,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仿佛给陈诗林打了强心针,加了催化剂,灌了迷魂汤,让他对返乡创业倍感痴迷,不能自拔。

当他把这个想法透露出来时,遭到父母、哥嫂、弟弟、弟媳、妻子和朋友一致反对。大家觉得,他在干傻事。但又深知他的个性:一旦他认定了事情,火车也拉不回头。

(三)初战失利

陈诗林虽未当兵,却养成了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作风。

2014年春,他决定返乡创业,完成自己多年的夙愿,还带了不少装备:挖掘机、破碎机、铲车、压路机、风压机、抽粪机、水泵、货车等。他归心似箭,昼夜兼程,奎屯到开江3000公里,他两天不到就开拢了。

此行最让陈诗林感动的是,母亲疾病缠身,行走不便,只得留在奎屯,由哥嫂照料。投了自己反对票的妻子和年迈的父亲,居然执意跟着自己一路颠簸,回到老家。

“包工头陈诗林回来创业了!”消息不胫而走,沉寂多年的山村像被一根无形的搅屎棍轻轻拨动,开始暗流涌动,人们不再安分,各自打着小算盘:有想着去给陈诗林打工挣钱的,有想着把狗屎般烂贱的撂荒地租给陈诗林的,也有想着如何给陈诗林使绊子敲竹杠的。

起初,陈诗林想法简单。觉得种核桃好,好管理,易储藏。家乡荒山荒坡多,适合养牛羊,他便与村社干部协商,与难缠的乡邻周旋,租了100多亩撂荒地。

他兴致勃勃,领着一班人,利用自带的机械,铲草,刨路,挖沟,开渠,忙得不亦乐乎。

他几经周折去绵阳买来纸皮核桃树,横成排竖成行,规规矩矩有模有样种植,除草施肥,精心管护。

核桃树中间套种小麦,既收麦子,又收草,一举两得。

没想到,等到秋后算账,让他非常失落。原来,收割的小麦,抵人工工资还差一大截,更别提土地租金了。

紧接着,从县林业局传来坏消息,他买的那批核桃树不挂果,等于自己所有付出打了水漂。他很愤懑,想找卖苗的赔偿损失。可是对方已经破产成了老赖,只好作罢。

这一闷棍,让他切实长了记性:搞产业,不调研会踩坑,不懂技术走不远。

这时,他完全可以知难而退及时止损。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斩钉截铁地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既来之,则安之”。

(四)再拓新路

吃一堑,长一智。春节刚过,陈诗林慕名去重庆、成都考察农业产业园区,大开了眼界,知道了什么是生态、有机、循环农业,头脑里逐步勾勒了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雏形。

通过同学引路,他又去浙江、云南、安徽考察。没想到,铁皮石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草苗,却引起了他极大兴趣。原来,它富含黄酮,能滋阴补虚、生津养胃,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降血压,根、茎、叶、花都是宝,适合亚健康人群食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凭直觉,他认为大巴山气候适宜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加上袁家坪村退耕还林面积宽,无化肥农药污染,石斛含量更高、品质更优,会更受青睐。

经过水质检测和科学论证,证明陈诗林判断完全正确,袁家坪村海拔高,水质好,昼夜温差大,完全适合栽培铁皮石斛,而且品质比浙江、云南、安徽好。

他立马投入400多万元,租地搭棚,焊铁架,铺木槽,用松树皮、羊粪作为栽培“土质”,规模栽培铁皮石斛。

为保证水质,他磨破嘴皮,高价赔偿承包人损失,投资在百亩松林里对原有山坪塘挖深拓宽,大大增加蓄水量,埋设专门供水管道,充分保证铁皮石斛常年浇灌所需。另外,在松林、河谷搞仿野生栽培。

同时,出资聘请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为顾问,以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成立龙形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龙形山”商标。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他家石斛根茁苗壮,石斛盆景、石斛鲜条、石斛花、石斛粉、石斛挂面、石斛风斗等系列产品,通过开门店、到广场、进社区、建网络、走微商等多种方式销售,再到成都、重庆、广州、上海等地参展,很快打开了销售渠道,每年能卖50多万元。

由于石斛品质好,加之陈诗林结识了有着美国市场资源的陶某,在他帮助下,成功打开了美国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接着,投资300多万元,利用荒芜的山星寨采石场建养猪场,修标准化粪池、排污池和净水池。买仔猪育肥,买能繁母猪下崽,再育肥。消毒杀菌,精心饲养,还安排专人学习防疫技术,年出栏生猪200多头。

又投资600多万元,租600多亩撂荒坡地,连续数月对地块集中连片改造,种植脆桃、奥桃、水蜜桃、黄桃、脆红李、水晶梨和西梅,林下套种黄精等,养殖跑山鸡。每年,吸纳三四十个村民务工,支付土地租金、人工工资70万元,增加了村民收入。

期间,县委县政府、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帮助,硬化公路、产业路,维修水池、山坪塘,建冻库、沼气池,发动党员干部宣传推介,帮助拓宽销售渠道。

农业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投入远超预期,陈诗林没想到,几下子不仅掏空了他积攒多年的家底,还卖掉了县城的商品房和奎屯好几个院子,倒欠了一屁股债。

为了填补窟窿,维持园区正常运转,他每年不得不折返新疆,继续从事已经深陷泥潭的建筑行业,一边与濒临破产的老板、苦苦谋生的工人竭力周旋,一边牵挂着家乡数百亩产业基地,让他心力交瘁,憔悴不堪。

(五)一波三折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尽管陈诗林在工地摸爬滚打30年,对沙石、砖块、钢筋、水泥了如指掌,运用自如。可对桃、李、梨、西梅种植和生猪养殖而言,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要将这些技术弄懂,将基地经营好,谈何容易。

生猪粪便发酵,加上发酵的油枯,作果树肥料。果树长得郁郁葱葱。园子里残、次、小的水果,成了猪的美食。果园里养鸡养鹅,吃虫吃草,减少了用工,一举多得。

每年冬天,陈诗林从奎屯回到开江,在县城支三四个摊位,亲自掌刀,贩卖猪肉。由于肉质好,买主慕名而来,上午就被抢购一空。“陈总家猪肉鲜嫩好吃,明年熏腊肉,我还要来买”。这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褒奖,让他倍感欣慰。

黄桃修枝、压条、施肥、保花、保果、疏果、套袋,看似简单,实则学问颇深。由于开江早年发展柑橘、茶叶,后来发展油橄榄、银杏,对黄桃等新兴产业,县里还没有懂行的技术员,这是陈诗林始料未及的。他不得不花高价从江苏请来技术员,当年往返好几趟,教授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好歹挽回了一些损失,但比预计丰产时间晚了2年。

2017年,脆桃、奥桃、水蜜桃、黄桃、脆红李、水晶梨开始挂果。经过对比,黄桃比其他水果性价比高。陈诗林当即淘汰其他品种,补种黄桃。

2018年,黄桃进入盛产期,又脆又甜,汁水满满,深受消费者喜爱,卖价15元/公斤,一个黄桃值3—4元。

在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园区搞了场面盛大的采摘节,袁家坪黄桃十分抢手,成了“金果子”,走进川渝鄂陕的店铺、超市,当年卖了30多万元。欣喜之余,陈诗林还将黄桃送到学校和村办公室,让大家品尝。

2019年,经过精心呵护,铁皮石斛进入盛产期,销售步入正轨,卖出40多万元,陈诗林紧绷的脸慢慢舒展开来。

然而,好景不长。2022年初夏,一阵莫名飓风将几个钢架大棚刮倒,投资数百万元耗费六七年心血的铁皮石斛毁于一旦。陈诗林心疼不已,赶紧叫人买遮阳网,想将损失将到最小。可是,常年在半阴半湿环境中生长的石斛哪里经得起烈日暴晒,没过几天,就全军覆灭。

屋漏偏遇连夜雨。2022年夏,气温飙升,居高不下,持续50天,猪场先后死亡生猪上百头,陈诗林心情异常沉重。

2023年猪价持续低迷,他不得不关闭猪场。接二连三的巨大损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乡亲们都替他捏了一把汗。

(六)任重道远

西梅看似变异的李子,却比李子营养更丰富,它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和纤维素,对预防胃肠道功能紊乱、膀胱结石、糖尿病、心血管和高血脂有特殊疗效,每公斤均价60元左右,比李子金贵得多,一个鸽子蛋大小的西梅,能抵两个鸡蛋卖,算得上名副其实的“金蛋蛋”,村民们对此闻所未闻。

对西梅管护,陈诗林异常上心。压条、修枝、施肥、保花、保果、疏果、除草、浇水,环环紧扣,请了专门技术员。

由于管理到位,西梅长势特好。2024年,硕果累累,形势喜人,收购商闻讯而至。袁家坪西梅提前一周上市,打了很好的时间差,价格优势突出。早在5月,就签订了销售合同,大概能卖百万元,陈诗林收到了一笔不菲的订金。

2024年7月中旬,在西梅成熟前一周,收购方就自带包装,吃住在基地,等待采摘。

偏偏那时,可恶的雨水持续了整整一周,树上的西梅陆续裂口,散落一地,铺了厚厚一层,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酒糟味。丰收成了泡影,到手的100万元不翼而飞,被无情的雨水冲走,陈诗林的心在滴血,几近绝望!

最让陈诗林揪心的是,这11年间,自己忙于奎屯的工地和家乡的产业,与家人聚少离多。母亲常年卧床,他没在跟前嘘寒问暖端茶递水,直至临终,未能见自己最后一面;父亲身躯佝偻,在家留守果园,直到去世仍然无怨无悔;妻子身患乳腺癌,还拿私房钱给他应急,弥留之际还在支持自己,每当想到这些,他既感到异常内疚,又觉得责任重大。这些,都化作了他克服困难重振旗鼓的强大动力。

为避免悲剧重演,2024年冬,陈诗林带队砍了几百根楠竹,买来铁丝和塑料膜,搭架子,绑铁丝,铺薄膜。由于天气变化莫测,多次与大风斗智斗勇,前后忙活三四个月,给几百亩西梅园搭起了简易遮雨棚,远远望去,白花花一大片,那颗悬着的心才落地。

抽空,他安排工人挖了一块种了五六年的黄精,卖了20多万元,价格不错,算是给自己一些慰劳吧。

2025年春,在西梅扬花的关键时节,气温骤降,达州部分区县甚至出现了油菜花和雪花同框的罕见场面,无疑对西梅挂果造成了一定损失。

2025年上半年,由于持续干旱,村民用水短缺,临近端午节才栽秧,比往年晚了20天。

但对西梅管护,陈诗林丝毫不敢松懈,想尽了千方百计。西梅长势不错,吸引了新疆、成都、福建客商前来签约收购,实现了果实未熟订单先至,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

2025年7月,西梅和黄桃相继成熟。老天爷仿佛开了恩,没有持续降雨。每天,从早到晚,新宁镇袁家坪村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既有自发去体验采摘的市民,也有慕名上门收购的客商,还有直播带货的网红,全国各地订单络绎不绝,这是对陈诗林和那些辛勤付出的工人最大的慰藉。

而今,一贯活泼风趣的陈诗林经常沉默寡言,五音不全的他却对《孤勇者》情有独钟,不仅喜欢它高潮迭起的旋律,更喜欢那优美朴实的歌词,仿佛为自己量身定作一般。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声嘶力竭吼几遍,一边狂吼,一边泪流。

满手老茧的陈诗林虽然明显苍老,却依然笑容满面。返乡创业11年来,他痛失父亲、母亲、妻子三位至亲,砸掉真金白银2000万,新开挖公路便民路20公里,整治撂荒地600亩。经过优胜劣汰,留下西梅、黄桃和黄精三大支柱产业。他的创业之路非常艰辛,未来之路还很漫长。

但愿,能有更多人认识他,关注他,理解他,帮助他。但愿,他不再是一个无助的孤勇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魅力开江 incentive-icons
魅力开江
开江县内第一本综合性内刊
552文章数 13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