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津县皓月家庭农场,一种 “秋葵 + 蔬菜 + 白玉蜗牛” 的立体种养模式正悄然走红。这种新颖模式不仅实现了 “一亩三分地” 的多重收益,更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返乡创业者、村里老人和妇女提供了家门口的增收渠道,更以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书写出黄河岸边以特色种养带动共同富裕的鲜活篇章。
![]()
屡试屡挫寻方向 秋葵终成 “希望苗”
“以前单种秋葵,现在地里既长秋葵又‘养’蜗牛,算下来一亩地能多挣好几千!” 站在皓月家庭农场里,利津县大门张村党支部书记、皓月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建利看着长势喜人的秋葵和菜叶间蠕动的白玉蜗牛,笑得格外开心。这位返乡创业十年的 “新农人”,用 “秋葵 + 蔬菜 + 白玉蜗牛” 的立体种养模式,不仅让土地焕发新生,更给乡亲们算了一笔清清楚楚的致富账。
2013 年,张建利揣着 “带大伙一起干” 的念头回到家乡,可农业创业的 “坑”,他一踩就是两个。先是跟风种了 200 亩核桃树,眼瞅着绿油油的树苗盼着三年后结果,一场大雨却让满心期待成了泡影 —— 原来平原地形压根不适合核桃生长。后来又试种牡丹、芍药等中药材,可这些作物要等三年才能采籽榨油、采根入药,“周期太长,老百姓看不到现钱,谁愿意跟着种?” 最后,他只留下一小块示范田,心里却没打算放弃。
直到遇见黄秋葵,张建利才算摸准了土地的 “脾气”。从半亩地试种,到第二年扩至 20 亩,再到后来的 100 亩,看着秋葵苗冒芽、结果,他的干劲越来越足。2017 年起,他又琢磨起 “深加工”,在传统制茶工艺上动脑筋,把秋葵变成了红茶、绿茶,还榨出了秋葵籽油、酿出了秋葵酱油和葡萄醋。今年 3 月,省农科院的检测报告更给了他定心丸:秋葵里满是钙、镁、磷、铁这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这可是咱的‘健康王牌’!”
![]()
立体种养拓新路 滩区结出 “致富果”
在秋葵种植逐渐步入正轨、深加工也初见成效后,张建利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始终想着如何让土地发挥更大价值,带动更多乡亲增收。可张建利不满足于 “只种秋葵”。去年听说白玉蜗牛效益好,他又动了心思:“搞生态农场,得先让土地‘循环’起来,效益才能翻番。” 别人都在大棚里养蜗牛,他偏要在黄河滩的大田里试 —— 露天养殖成了,他又玩起 “新花样”:利用秋葵两米高的植株当 “遮阳伞”,底下套种空心菜等蜗牛爱吃的蔬菜。一到夏天,秋葵枝叶挡着毒辣太阳,蔬菜长得嫩生生的,蜗牛吃得欢,“光饲料钱,一亩地就能省 500 到 800 块,省的不就是赚的?” 更妙的是,蜗牛粪便就地还田,给秋葵和蔬菜当肥料,“地里没污染,作物长得旺,这循环多顺溜!”
最让乡亲们心动的,还是张建利算的那笔 “经济账”。以前单种秋葵,一亩地收 4000 斤鲜果,毛收入 1.2 万元,纯收入五六千;现在搞立体种养,秋葵产量虽减到 1500 到 2000 斤,毛收入 4000 多,但每亩地能收 2000 到 3000 斤蜗牛,按 5 到 7 元一斤算,光蜗牛就能卖 1 万多。两项加起来,毛收入 1.5 万元不说,还有省下来的饲料费、肥料钱。到了 10 月中旬,没卖完的 “混牛”(大小不一的蜗牛)再煮制、剥肉、速冻,又是一笔收益,“比单种秋葵划算多了!”
![]()
如今,张建利的农场成了黄河滩的 “香饽饽”。“这活儿不累,妇女同志也能管得过来!” 他盼着能把这模式推出去,“让更多返乡创业的人、村里的老人和妇女都能跟着干,咱黄河滩的地,就能种出更多致富希望!”(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