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门晚报记者 李蕾蕾 摄
荆门晚报讯(记者李蕾蕾 通讯员李洪菊)11月4日,荆门市(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实施的“棉花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示范”项目迎来重要验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中省专家齐聚荆门,开展勘验测产与观摩指导(如图)。经实地实收测产,示范品种亩籽棉产量均超216公斤,我市棉花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获专家一致肯定,彰显了市农科院棉花团队的技术实力与责任担当。
此次示范项目涵盖两大核心片区,沙洋县马良镇机采棉技术集成示范现场130亩,屈家岭管理区棉花机械化栽培示范现场600亩,推广种植华棉2270、EZ9、中棉619、中棉所50、中棉早182等优质品种。今年5月,项目组采用北斗导航2BQS单体独立仿形气吸式精密播种机,实施机械化直播,根据片区特点设置0.76米×0.067米、0.76米×0.063米等行株距,一穴一粒精准播种,播种密度达1.3万余株,最终成苗率分别稳定在5000株和8000株左右。
面对今年生长期连阴雨导致吐絮不畅的不利条件,市农科院团队科学施策,于10月6日喷施脱叶催熟剂,11月3日完成试采,确保棉花达到机械化收获标准。测产现场,专家们对200亩核心示范田的华棉2270、EZ9两个品种,各随机选取3个22.22平方米的采样点实收测产,经25%水分折算,亩籽棉产量分别达216.13公斤和219.38公斤,产量在省内各市州中表现亮眼。
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农科院团队集成创新多项关键技术,形成“晚播争早、以密争早”“平衡施肥、叶面补肥”“全程调控、塑造株型”等适配长江流域的全程机械化栽培方案。同时配套使用中耕施肥起垄机、植保无人机、采棉机等专用农机具,大幅减少人工投入,降低劳动强度,实现从播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机械化。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为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推广价值。荆门市农科院棉花团队以实际行动破解棉花生产难题,为保障区域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交出了亮眼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