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杨亚蒙 李想
11月4日,在鲁山县仓头乡白河村的红薯田里,红薯起收机往来穿梭,10余位村民正在进行去泥、分拣、装袋等工序。
该村红薯基地负责人徐铁柱蹲在田埂边,捧着刚采收的红薯介绍说:“基地今年种了20多亩红薯,烟薯25的亩产能达2500公斤左右,哈密红薯亩产也有2250公斤的好收成。咱这儿的土地含硒量高,红薯品质更是拔尖。”
据了解,烟薯25以软糯口感、浓甜风味成为烤薯首选,深得消费者青睐;哈密红薯则凭借果肉细腻、耐储存的优势,适配长途运输与长期销售。两个品种优势互补,精准覆盖不同市场需求。
“红薯基地一开,我就来这儿务工了,每天能挣80元,还能按时接送孙子上下学,挣钱顾家两不耽误。”正在分拣红薯的村民李轻芝说。像她这样的务工村民还有10余位,多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
为提升红薯附加值,徐铁柱早早布局错峰销售策略。他在基地旁修建了专用红薯窖,采收后的红薯经筛选、晾晒后,统一存入窖中。“红薯窖能维持恒温恒湿环境,可以把红薯存到明年春天,正好赶上市场空档期,价格能比现在高出不少。”说着,他又算起了收益账:“按去年的行情,窖藏到开春的红薯每公斤能多卖一两元,20余亩红薯算下来,光错峰销售就能多挣好几万元。”
近年来,仓头乡聚焦红薯产业,将其作为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的“金钥匙”,成功引入万西瓜红、烟薯25、哈密、苏薯28、商薯19等一系列优质高产高质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有效拓展了群众增收渠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