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规模养殖肉牛
壮了集体经济
鼓了村民腰包
(点击观看视频)
“这牛吃得壮实,我们日子也跟着‘牛’起来了!”夕阳下,东胜区罕台镇撖家塔村肉牛养殖场围栏边,62岁的李五仁蹲在牛槽旁,一边拍着西门塔尔牛的脊背,一边笑得眼角皱纹堆起。如今他在养殖场负责喂牛、拌草,每月能挣5000元,“管够生活用,舒心多了。”

李五仁的生活变化,是撖家塔村肉牛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自今年7月肉牛养殖场运营以来,这里不仅成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源”,更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就业岗”。
“养殖场预计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10万元以上收入,这钱能用来修路灯、建文化广场,惠及全村人。”撖家塔村党支部书记杜万义介绍,除了壮大集体经济,养殖场还为村民提供了稳定就业机会——目前已吸纳多名村民长期务工,涵盖饲养员、草料工等岗位,人均年收入约6万元;农忙时还会临时雇工,日结工资100元—150元。

如果说务工增收是“近利”,那全产业链发展便是“远谋”。为让肉牛产业效益最大化,撖家塔村主动“牵线搭桥”:一方面与鄂尔多斯市相关食品研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肉牛屠宰、精细加工及包装销售,让“活牛”变成“精品肉”;另一方面借“万企兴万村”行动东风,与东胜区工商联、金鼎亨超市签订“订单式”供货协议,还通过村干部直播带货打开线上销路。

撖家塔村肉牛产业从“落地”到“红火”,离不开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我们创新推行‘党组织引领、企业运营、农户参与’模式,就是要让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村包联领导杨保明介绍,镇党委负责统筹资源、建基础设施,为产业“搭架子”;村党支部负责动员群众、协调土地流转;企业负责技术管理和市场运营,为产业“强底气”;农户通过务工、订单合作融入产业链,为产业“聚人气”。“四方协同,既解决了‘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又确保了收益能落到村民手里。”杨保明说。

谈及未来,杜万义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要扩大养殖规模,项目初期存栏肉牛140头,预计在未来3年内,养殖规模逐步扩大至500头以上;培育自己的种牛和母牛繁育体系,不再依赖外购;还要打造‘撖家塔’特色牛肉品牌,让我们的牛肉能卖出好价钱,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增值的收益。”

夕阳渐沉,养殖场的牛群还在悠闲吃草,李五仁收拾好工具准备回家。“看着这牛一天比一天壮,咱们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他的话,道出了撖家塔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肉牛产业的带动下,这个小村庄正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一步步走向“牛气冲天”的未来。
(记者:孙云霞 张甫丞 通讯员:车敏)
![]()
![]()
![]()
编辑:任施瑶 审核: 韩改琴 白慧敏 张睿博
校对:鲁敏
新闻热线:0477—8139311
声明:东胜区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者,本平台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