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里那些反应最快、一点就通的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反而开始逃避学习、作业拖拉、考试装病。
不是他们变懒了,而是——心被“成绩=价值”的绳子勒得太紧。
一位儿童心理医生说:“我接诊的厌学孩子中,70%是高智商、高敏感型。他们不是学不会,是不敢学。”
为什么?
因为聪明,所以从小被夸“真厉害”“比别人强”;
因为敏感,所以每一分下滑都像在否定自己。
一次考砸,他想的不是“下次努力”,而是:“我不再是那个聪明的孩子了,爸妈会失望。”
这种恐惧,比不会做题可怕十倍。
《高敏感孩子的养育》里说:
“聪明不是天赋的祝福,当它变成唯一评价标准时,就成了精神牢笼。”
这些孩子身上常有三个信号,家长却总看反:
追求完美到极端
写错一个字就撕本子,画歪一条线就发脾气。
不是矫情,是他怕“不完美”=“我不行”。
回避挑战,宁愿不试
你说“这个奥数有点难”,他立刻说:“反正我也不会,别浪费时间。”
其实是害怕失败后,失去“聪明”的标签。
情绪波动大,一点批评就崩溃
老师一句“最近不够认真”,回家能哭半小时。
因为他把“表现”和“我是谁”绑在一起。
![]()
那怎么办?
心理医生给出三个关键调整:
第一,把“你真聪明”换成“我看到你努力了”
聪明是天赋,努力是选择。
多夸过程:“这道题想了这么久,妈妈佩服你的坚持。”
让他知道:价值不在结果,而在你如何面对困难。
第二,允许他“普通”
主动说:“妈妈小时候也怕数学。”“爸爸背课文比你还慢。”
让孩子明白:犯错、卡壳、暂时落后,都是正常的。
第三,建立“成绩之外”的肯定体系
问他:“今天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
夸他:“你愿意分享玩具,是个温暖的人。”
带他做饭、种花、修自行车——让他在书本外,也能感受到“我有用”“我被爱”。
教育最大的残忍,是让一个孩子只能通过“考得好”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而真正的保护,是告诉他:
“不管你考第几名,回家都有人等你吃饭。”
“你不必一直聪明,我们依然爱你如初。”
高敏感的孩子像一支上等瓷器,精美却易碎。
别用分数去敲打它,要用无条件的爱去托住它。
因为只有心稳了,智慧才不会成为负担,而是飞翔的翅膀。
小儿知识#儿童心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