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四千,房价一万!这三座城市正在逼走年轻人?
房价收入比高达10.0,意味着一个家庭需要不吃不喝10年才能买得起房,而当这个数字与三四千的月薪碰撞时,年轻人的去留成了难题。
![]()
“我每个月工资4000,可这里的房价一平就要一两万,不吃不喝三个月才能买一平米。”一位刚从某二线城市辞职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不是我不努力,是现实太残酷。”
这条帖子底下,竟有数千条表示有相似经历的评论。
2025年8月,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一组数据揭示了这一矛盾的深度:2025年上半年,中国百城房价收入比为10.0,虽然较2019年下降了近三成,但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
![]()
而这房价收入比,实际便是房屋总价与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是衡量购房压力的重要指标。根据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2025年8月的最新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国百城房价收入比为10.0。
换句话说,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10年才能在这些城市买得起一套房子。
这一数据自2019年以来逐年下滑,较2019年下降26.8%,但与国际上公认的3-6的合理区间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
而各线城市间的房价收入比也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一线城市为25.4,二线城市为10.5,而三四线城市为7.4。
从区域来看,海峡经济圈、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成为国内居民购房压力最大的三个区域,房价收入比分别高达15.1、13.9和10.8。
相比之下,中部城市、西北城市和西南城市的购房压力较小,房价收入比分别为7.1、7.5和7.7。
![]()
那既然各区域存在差距,那到底哪三个城市遭人戏谑“难留住”年轻人安家?
首先便是三亚,旅游天堂的居住困境。
阳光、沙滩、海浪,三亚拥有着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自然环境,但这座旅游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留人难”问题。
![]()
“在这里工作,月薪普遍四五千,但房价却动辄每平两三万。”一位本地年轻人无奈地说,“别说买房了,连租房都压力山大。”
而三亚的困境在于其特殊的经济结构。作为国际旅游城市,三亚的房地产市场很大程度上面向外来投资客和度假需求,而非本地居民。
2025年初的数据显示,三亚的房价收入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地年轻人要靠自己在三亚买房,几乎是天方夜谭。
![]()
而这种情况导致许多海南籍的年轻人宁愿在一线城市打拼,也不愿回到家乡。毕竟,在一线城市,至少工资水平能与房价进行一番搏斗。
这紧跟便是 郑州,属于新一线城市的房价困局。
作为全国的交通枢纽和人口大省河南的省会,郑州也赫然位列“难留人”城市榜单。
![]()
“在郑州,就算你是硕士毕业,也可能只能找到月薪3500元的工作。”一位在郑州工作了3年的年轻人苦笑道,“这样的收入,面对动辄每平一两万的房价,简直绝望。”
郑州的困境代表了许多快速发展中的新一线城市的现状——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产业结构未能及时升级,导致工资水平跟不上房价上涨。
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二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为10.5,虽然低于一线城市,但仍然远超合理水平。
![]()
而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其房价收入比甚至高于二线城市平均水平。
郑州的“留人难”问题还与其庞大的人才基数有关。河南是著名的高考大省,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接近百万。
这些毕业生自然首选省会郑州就业,但郑州缺乏足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导致人才市场供需失衡。
![]()
一个岗位几十个人抢,雇主自然不愿意提高薪资。
而这紧跟便是厦门,美丽海岛的居住挑战。
“一线房价、二线经济、三线收入”,这句网络流传的评价,尖锐地指出了厦门的困境。
![]()
根据2025年8月的数据,厦门的二手房均价依然维持在每平两三万元的高位,而当地的平均工资却只有3800元左右。
而有报告显示,厦门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群体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厦门房价高企的原因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有关。作为海岛城市,厦门陆地面积有限,仅1700平方公里左右。
![]()
加之旅游业发达,大量土地被规划为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供应严重不足,导致房价居高不下。
“厦门的房子很多时候不是给本地人买的。”一位房地产中介坦言,“很多福建的经商人士来这里买房,既为了度假,也为了投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厦门的产业结构难以提供高薪岗位。旅游业和传统外贸业虽然发达,但薪资上限有限,缺乏高精尖技术产业支撑高收入岗位。
![]()
只得说高房价带来的不仅是购房压力,更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每个月发了工资,交完房租,再算上各种开销,基本上剩不下什么钱。”一位刚从上海离职的90后女生感叹,“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永动机,不停地工作,却看不到未来。”
而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高房价城市,租金也水涨船高。
![]()
2025年初的数据显示,一些热点城市的平均月租金已超过4000元,而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约为8000-10000元,租金占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除了居住成本,长时间通勤也是个大问题。2024年的城市通勤调查显示,一些大城市的平均单程通勤时间超过50分钟,甚至高达67分钟。
有研究表明,每天单程通勤超过45分钟的人群,抑郁风险比通勤时间短的人群高出33%。
![]()
而工作压力过大同样是大城市“留不住人”的重要原因。在这些经济发达城市,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自然会传导给员工。
一项2024年的职场调查显示,在这些城市工作的白领中,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的比例达到65%,远高于二三线城市的45%。
所以面对人才流失的挑战,这些城市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例如,一些城市推出了一系列人才住房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年轻人提供租金补贴。
![]()
其他城市则在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优化城市交通网络,试图减轻年轻人的生活压力。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有待观察。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一些城市的人才净流出趋势仍在持续,只是速度有所放缓。
与此同时,一批二线城市正凭借更宜居的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都、西安、武汉、长沙和重庆成为2024年人才净流入最多的五座城市。
![]()
而生活节奏更慢,压力小多了成为他们的首选。
此外随着远程办公技术的发展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地域对工作的限制也在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员工远程或混合办公的模式,这为年轻人选择更适合自己生活的城市提供了可能。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已有8成城市房价收入比落入0-10区间,但离国际合理的3-6区间仍有距离。
![]()
只得说,面对如今现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脚投票,选择离开那些“房价高、工资低”的城市,转而寻找工作与生活更平衡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