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投降后三年毙命,赵㬎降元却活了四十七年。
相似的亡国命运,截然不同的结局。
决定生死的,从来不是降君本人,而是征服者手里那杆看不见的秤。
![]()
征服者的算盘
975年冬天,南唐都城金陵被攻破。
李煜穿着素服出城投降,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违命侯",押往开封软禁。那一年,李煜33岁。
![]()
次年正月,赵匡胤暴毙,弟弟赵光义继位。这个皇位来得蹊跷——史称"烛影斧声"。
赵光义急需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降王们成了最碍眼的存在。
李煜被改封"陇西公",住在赐第里,每日提心吊胆。
开封城中,一场针对降王的清洗悄然展开。
后蜀孟昶早在965年就投降宋太祖,待遇优厚。
可赵光义即位后第二年,孟昶突然暴毙,年仅47岁,长子孟玄喆,也在赵光义朝离奇死去。
南汉刘鋹更惨。979年,赵光义设宴,刘鋹极尽谄媚。
宴席上赵光义笑得前仰后合,转年刘鋹就死了,年仅39岁。
吴越钱俶、北汉刘继元,一个个接连暴毙。而且每次降王暴死前,都有赵光义派出的使者到访。
![]()
历史不信巧合,赵光义的心思很简单:斩草除根。
降王活着,就是旧政权的符号,尤其李煜这种文采斐然的,更容易成为江南百姓的精神寄托。
300多年后,1276年。
6岁的赵㬎被元军押往大都,向元世祖忽必烈投降。
忽必烈的态度完全不同。
封赵㬎为瀛国公,赐府邸,给俸禄。
1288年,忽必烈赏给19岁的赵㬎一大笔钱,让其去西藏萨迦寺出家。
忽必烈很清楚:元朝天下是马背上打下来的,正统性无需证明。
一个6岁就投降的孩子,根本构不成威胁。送去西藏学佛,既保全其性命,又让其远离政治中心。
![]()
两个征服者,两种心态。
赵匡胤兄终弟及,帝位本就存疑,赵光义必须用鲜血证明自己。
忽必烈是蒙古大汗正统继承人,征服天下理所当然,无需杀降君立威。
李煜的命运,在赵光义即位那一刻就注定了。
![]()
才华的歧路
开封的日子,李煜过得像行尸走肉。
住在赐第里,名义上有俸禄,实际上形同囚徒。痛苦无处宣泄,只能诉诸笔端。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江南百姓暗地里传抄,酒肆茶楼里歌女传唱。李煜成了亡国之痛的代言人。
![]()
赵光义听到这些词,脸色铁青。
手下人劝:"主公,李煜的词在江南影响太大。"
赵光义冷笑:"他要把作词的功夫用在治国上,岂能成为朕的阶下囚?"
话虽如此,心里的刺越扎越深。文学才华这东西,赵光义永远比不过。每一首流传的词,都是对新王朝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978年,徐铉奉命探访李煜。
两人见面,相持大哭。沉默良久,李煜突然长叹:"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
这话要命了,潘佑、李平是南唐大将,力主抗宋,被李煜赐死。
![]()
现在说后悔,等于在说: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拼死抵抗。
赵光义得知后暴怒,七夕那天,李煜42岁生日,赵光义赐下一壶御酒。
李煜喝完,全身抽搐,头足相接,死状凄惨。
牵机药,马钱子制成,毒性极强。中毒者肌肉痉挛,身体蜷成弓状,像织布机牵引时的形状。
词帝的才华,最终成了催命符。
![]()
赵㬎的选择完全相反,1288年,18岁的赵㬎接到命令:去西藏出家,从此,皇帝成了和尚。
萨迦寺在雪域高原,远离中原,赵㬎剃度后法号"合尊",埋头钻研佛法。
藏文,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佛经,一卷一卷地翻译。
几年后,这个汉族少年竟成了藏传佛教界的翻译大家。
《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这些深奥的佛学典籍,都由其译成藏文。
萨迦寺尊称其为"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
![]()
身份变了,威胁就消失了。
元朝统治者重视藏传佛教,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就是萨迦派,赵㬎在萨迦寺翻译经文,反而成了有用之人。
没人会杀一个对佛法有贡献的高僧。
![]()
文网的松紧
宋太宗时期,降王死得像约好的。
978年李煜被毒杀,980年刘鋹暴毙,988年钱俶暴死,991年刘继元"诊视后卒"。
像是一份清除名单在按部就班执行,降王的儿子们也没逃过。
![]()
后蜀孟昶的长子孟玄喆,南唐李煜的长子李仲寓,吴越钱俶的长子钱惟溶,全部死在宋太宗治下。
宋朝有传统,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诗文被弹劾,史称"乌台诗案"。
幸亏宋神宗法外开恩,苏轼被贬黄州。
宋太宗对降王的清除更隐秘。不是公开处死,是派使者"探病""赐药",制造"病逝"假象。
比明杀更阴险的,是暗杀后伪装成善终。
![]()
元朝完全不同。
梁栋是南宋遗民,写诗被人告发"谤讪朝廷,有思宋之心"。押往大都审讯,梁栋坚决不服。
礼部最后判决:"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
无罪释放,蒙古人的逻辑简单粗暴:我打下天下,凭的是真刀真枪,怕你几句诗文?
黄谦之在盐官县当教谕,过年写春联讽刺元朝公文翻译得生硬粗俗,被人告发。处罚?免职而已。
![]()
《蒙古秘史》里记载蒙古贵族那些不光彩的事:为争食物父子相残,困难时期遗弃老幼。
蒙古人不在乎。他们的《史集》《世界征服者史》里,连屠城的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照样不禁。
征服者的文化自信,来自武力上的绝对优势。
赵光义不敢让降王活着,因为帝位本就有污点,需要用降王的死证明自己够强。
忽必烈不怕降君作诗,因为蒙古铁骑征服天下,合法性无需他人认证。
![]()
文网松紧,背后是统治者内心的恐惧程度。
宋太宗恐惧,所以必须杀;忽必烈自信,所以可以容。
李煜生在文网收紧的年代,赵㬎活在文化宽松的朝代。
![]()
偶然与必然
1323年,53岁的赵㬎提笔写了首诗: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短短二十字,藏着半生哀思。
有人把诗送到大都,元英宗看后勃然大怒:"谋逆!"
![]()
诏令传到西藏,赵㬎被赐死,活了47年,最终还是死在一首诗上。
藏文史料《红史》记载:
"至格坚皇帝之时,杀之,出白血焉。"
"出白血"是佛教用语,表示冤,藏族史学家认为,赵㬎之死极其冤枉。
元英宗是个暴君,1321年,御史观音保、锁咬儿哈的迷失劝谏佛寺建设工程太耗民力。
奸臣挑拨说他们"讪上",英宗下令处死。
![]()
同年,艺人史骡儿表演时唱词有"酒神仙",英宗醉后认为讽刺自己,当场赐死。
酒醒后英宗后悔了,骂自己:"骡儿以酒讽我,我却醉杀了他。"
赵㬎的运气,就是遇到这么个皇帝。
如果不是元英宗这个"另类",赵㬎本可善终。
元朝立国九十多年,基本无文字狱。唯独英宗在位五年,杀了好几个因言获罪的人。
![]()
赵㬎死后两年,元英宗在南坡政变中被杀。
历史给开了个黑色幽默的玩笑。
两个降君,两种命运。
李煜投降三年被杀,死于必然。
赵光义夺位后急需立威,降王成了祭旗的牺牲品。
生死之间,个人能做的太少。
李煜写词抒怀,加速了死亡。赵㬎埋头翻译佛经,延长了生命。
![]()
可本质上,决定命运的从来不是降君本人。
统治者的心态,才是那把悬在头顶的剑。
历史就是这样荒诞:李煜做什么都是错,赵㬎做什么都能活,直到遇见那个不该遇见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