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建筑业那点事儿)
以前很多人考这个证,目的很直接,就是为了“挂证”。考下来,找个单位一放,每年拿点“睡后收入”,挺滋润。
但现在这个玩法,基本走到头了。
一方面,现在考证的人实在太多了。以前一个单位可能就几个建造师撑场面,现在项目上的生产经理、技术总工、质量总监、安全总监,甚至有些劳务队长都在考。
证书数量猛增,市场上的存量太大,“挂证”的费用自然就一路下滑,没什么油水了。
另一方面,也是最核心的变化,就是“挂证”这条路被堵死了。以前是“证企分离”,现在要求的是“人证合一”。这背后是监管手段的全面升级,尤其是全国社保联网和“四库一平台”的数据打通。一个人在哪里交社保,他的证书注册在哪里,系统一比对就清清楚楚。想再像以前那样,人在A公司上班,证挂在B公司,基本不可能。
查得严,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在行业出了安全事故,倒查责任的力度非常大。以前项目上出了事,项目经理是谁可能都说不清楚,反正有个证挂着就行。现在不行,终身责任制,谁的证、谁签字,谁就得负责。
这种高压下,企业也不敢再随便用“挂证”来充门面了。他们必须找到真正能在现场待着、懂管理、能负责的项目经理。
所以,现在很多招标文件的要求都变了。明确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是本单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而且在项目执行期间,人必须在岗,还要定期打卡、人脸识别。抓到项目经理不在现场,或者投标时的项目经理和现场的不是同一个人,处罚很重。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建造师证书,正在从一个“理财产品”,回归到它最初的属性——“上岗证”。
对那些专门考证“挂靠”的人来说,这当然是坏消息,市场没了,证书砸手里了。
但对于那些真正想在工地上干活、想当项目经理的人来说,这反而是好事。这成了一个硬门槛。以前你可能技术很好、经验很足,但因为没证,当不了项目经理。现在是,你想当项目经理,就必须去考这个证。
这个证,成了你能不能在这个岗位上的“资格证”。
说白了,就是把那些“挂证”的水分挤出去,让证书的价值回归到“执业能力”本身。对整个行业来说,这肯定是规范化的方向,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承担专业的责任。对个人而言,以前是“有证就能拿钱”,现在是“有证才能上岗”。
这个转变,大家得适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