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某篇文章中的一个完整段落为例,分析其中的修辞与逻辑。
例文:《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三论“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节选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主动拥抱正能量,就能为个人的成长进步播洒阳光雨露;青年积极传播正能量,就能为社会的美好和谐注入强大暖流;青年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才能在激情奋斗中更好绽放青春光芒。现在的高校学生、广大青年,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未来必将大有作为。同时,他们的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正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引导,需要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涵养心灵。
注:本文来源网络(我不说,你猜吧),感兴趣的朋友请自己搜索。
正式分析之前的重要说明:
下面的分析仅仅针对文学修辞和论证结构及部分关键命题,尽量不涉及概念。其中可能存在的概念模糊、歧义等逻辑缺陷请大家自行分析。
![]()
一、总体评价
虽然文章的副标题中有“三论”的字眼,但是它属于典型的宣传文章,不存在任何的“论证”,目的是“感染”、“教导”和“号召”——与文章标题中的“三论”南辕北辙。
●修辞效果非常成功。通过排比、比喻、对比和呼告,使用气势磅礴、极具鼓舞性和动员力的语句来反复强化观点。
●逻辑论证几乎没有。从文字结构来看,表面上具有“提出问题-分析现状-得出结论”的结构,但没有给出任何有实证效果的证据,也没有严谨的逻辑推理,仅依赖修辞的感染力和感情共鸣——所有的修辞手法都是反复强调必须理解和认同其论点。
二、修辞手法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主要包括:
●排比。“青年主动拥抱正能量……青年积极传播正能量……青年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层层推进,从“个人”到“社会”再到“青春价值”,很有气势,用诉诸感情的方式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比喻。“为个人的成长进步播洒阳光雨露”。将“正能量”比作植物生长所需的“阳光雨露”。
“为社会的美好和谐注入强大暖流”。将“正能量”比作“暖流”,告诉人们正能量能够给社会带来的温暖。
“绽放青春光芒”:把青春比作花朵的绽放,富有画面感。
●对比。文字中的隐含对比。“朝气蓬勃……开放自信”是积极的一面,与下文“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尚未成熟”有待发展一面形成对比。
对比是为了推理出 “(青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引导”这个结论。
●呼告。文章有明确的对象——“青年”和“高校学生”,直接呼唤、教导这一特定的目标群体。
这个修辞表面上是殷切的期望和引导,实际上近乎于说教。
二、内在逻辑
从“有效性-可靠性-隐含前提”三个方面对这段话进行分析。
这段文字的政体论证结构可以认为具有以下大结构。
前提1: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表现于其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
前提2:当前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
结论:当前青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引导与涵养。
●论证的有效性很弱。文章几乎没有严谨的推理过程,通篇都是“劝导”——诱导或教导。
简化推理链条:“青年很重要”+“青年不成熟”,则“青年需要正能量引导”。
逻辑跳跃——即使“青年很重要”和“青年不成熟”这两个前提成立,并不能必然得出“必须用……来引导”这个结论。因为多元化的社会,必然存在其他同样有效甚至更好的方式,例如哲学讨论、多元文化比较、社会实践等。
●文章中的关键命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其可靠性,多是特定意识形态下的价值判断。
命题“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不能认为是普遍认可的社会学观察结论,没有可靠性。(PS:通常认为,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社会制度)
命题“民族的文明素养体现于青年的文明素养”,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判断,青年群体只是整个社会人群的一部分,并非社会的主导群体,这个命题不具有可靠性。
命题“(青年)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是一个概括性断言,部分正确,可靠性存疑。这个命题的存在,是为了推理出后续“需要引导”结论。
命题“拥抱/传播正能量必然带来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因果断言,可靠性不足——把“正能量”当作“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的唯一因素。(PS:个人成长、社会和谐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社会制度。)
文章通过排比和比喻,在“青年不成熟”和“需要正能量”之间建立了情感和修辞上的强关联,可惜,这种关联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必然性。
不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正能量”是解决“不成熟”的唯一或最佳途径?
●几个关键的隐含前提:
•价值观和素养是需要且必须被“从外部引导和塑造”。
这个隐含前提否定了青年人可以通过自我探索、试错和独立思考来形成价值观的可能性,并预设了“引导”是唯一或首要的途径(╳)。
• “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清晰、明确的含义,且绝对正确。
在文章中,隐含地默认这些概念的含义清晰准确、不证自明且绝对正确(╳)。
• “未成熟”的状态需要通过指定的引导路径才能转化为“成熟”。
这个隐含前提实质是把“成熟”定义为一种同质化的、符合特定标准的状态,忽略了个体独特的批判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的方向是单一的,且与所倡导的价值方向完全一致。
文章隐含地认为,不存在其他合理的、多元的成长路径或社会和谐模式(╳)。
如果没有上面的隐含前提,这篇文章就没有合理的基础。不仅这个节选的段落要受到质疑,整篇文章的观点或结论也难以成立。
从逻辑论证的规则和要求看这段文字,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有效性弱:推理过程存在跳跃,结论并非由前提推理得出。
可靠性不足:多个前提基于概括性、理想化的断言,而非坚实证据。
依赖有争议的隐含前提:论证隐含了一系列无法证明的、关于“引导必要性”和“绝对正确性”的预设。
从纯粹逻辑思维来看,该论证无效。从不可靠性的前提出发,无法保证从前提到结论的必然性,必然无法推理出可靠的结论。
这段文字不是寻求逻辑真值的“证明”,而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来强化其(未加充分论证的)前提和(存在争议的)隐含前提,从而用语言来感染并诱导读者在情感上接受其结论。
一言而蔽之,结论仅仅来自倡导者自身的立场和愿望。
三、潜在的风险与损害
如果这种风格的文章大行其道,即使文章本身不存在“错误”,也会因其单一的思维方式和过度依赖文学修辞,存在都会损害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风险。
(一)习惯于“断言”而非“论证”
大量使用修辞来增强感染力,忽视严谨的逻辑论证和事实证据。目的是在诱导甚至强迫他们接受其观点,而非详细论证为什么以及如何实现。
长此阅读并认同这类文章,读者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思维模式——观点的正确性来自情感感染力和道德高度,而非内在的逻辑严密性和事实支撑。最终结果,人们会更容易被煽动性的言论说服,从而缺乏追问“为什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情感共鸣”优于“理性分析”
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和呼告等文学修辞,直接诉诸情感(自豪感、责任感、对美好的向往),不得不说是一种颇为有效的价“洗脑”方式。可怕的是,如果它成为唯一的方式,将会在社会中形成用“感觉”来代替“为什么”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长期下来,人的头脑中会形成“立场先行”的思维或认知定式——全盘接受符合自身情感和预设立场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则本能排斥——不是去分析论证的合理性。
(三)“单一维度”的世界观
文章为了达到鼓舞和诱导的目的,呈现出一个高度理想化、非黑即白的图景(拥抱正能量 ->一切美好),而非探讨现实中的复杂性、两难困境、失败的案例或相反的证据。
长期的效果是,削弱青年人应对复杂世界的能力。当他们遇到真实社会中的灰色地带和矛盾时,由于认知失调,要么陷入理想破灭的悲观,要么选择逃避思考,无法进行理性分析。
(四)失去对“语言操纵”的警觉性
如果长期处在这类特定的文学修辞环境中,人们会对这种“语言套路”习以为常,甚至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感觉到情绪的鼓舞,而非信息的真实与严谨。
因为他们缺乏辨别修辞与论证的能力,这类人更容易被商业广告、政治宣传、网络谣言等熟练使用修辞技巧的信息所操纵。
四、健康的语言环境
人类社会离不开艺术,文学更离不开修辞。人类的思维不仅仅只有逻辑思维,更应当有多种非逻辑思维,比如艺术、文学等。
在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中,应当包括:
•深度调查报告(训练事实核查和因果分析)
•理性辩论和评论(展示不同观点的交锋)
•科学科普文章(传授严谨的研究方法)
•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共情和审美)
当然,像这样的价值倡导文章(宣传与洗脑),肯定也不可避免。
每个人都有权利、有机会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发展出辨别不同文体、不同目的的能力,知道何时该被感动,何时该冷静分析——教育的关键作用。
教育,产生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打动我?它的论据是什么?它的推理合理吗?它省略了什么?如果我要反驳它,该从哪里入手?”
如果人人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武器,那么他们就既能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又能保持理性思维的独立和清醒。
未完待续……
限于篇幅,《宏大叙事类文章的危害》另外写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