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位旧部,当刘表一去不返后,竟被曹魏、蜀汉、东吴三家争相抢夺,他们的最终归属,为何千差万别?这当中,到底是机缘使然,还是性格决定?让我们倒带回到荆州——那个战火频起、人心惶惶的年代,好好捋一捋这段故事。
那时荆州刺史刘表坐镇江汉,荆襄十郡风平浪静,百姓安居乐业,可他本身并不是单打独斗,就手下召募了不少猛将谋士。其间有一人,本是外姓小吏,却因武艺高强、口才了得,先在荆州小有名气,后来成了刘表帐下大将。此人就是魏延。
![]()
魏延年少出身,原是山贼出身,却能文能武,桌案上可画谋划,战场上敢当先锋。光和二年,刘表从北平中侯调往荆州,开疆拓土,却也意识到只靠自己不行,便纳入魏延。魏延从一个边郡校尉,升到偏将军,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他身板高大,腰挎长刀,战马踏地,身后麾下数千兵卒,个个喊他老将军。可他骄傲得很,总觉得自己胸中有个天下大势,常在议事厅里,直言不讳“若有此战策,可取荆州数郡”。诸如此类画图铁马的妙计,虽被刘表听在耳里,却不曾采用。
![]()
拂晓时分,曹操大军压境,刘表一筹莫展。他忧心忡忡:“荆州地阔人稀,若不能陷敌于不意,恐天下有变。”魏延献计:开辟水路,引敌深入,然后用火攻。可刘表仍小心谨慎,不敢轻易放手。于是魏延在荆州用不上真本事,心中不满渐生。正是在这时,刘备摇旗入荆,荆州大地风云再起。
![]()
那日,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仓皇逃难,后面跟着躲避乱军的百姓千百口人。路至南阳牛头山下,只见曹操先锋医官赵广命人万箭齐发,压得人声嘶哑。刘备一行进退维谷,背后一堵连绵箭雨。正在危急关头,魏延悄声吩咐自己麾下:“我与兄长结义同心,箭矢虽来,今日必开城门。”话音未落,城楼喊声四起,楼梯上的弓弩手乱了手脚,魏延纵身而出,与城头守军一番混战,片刻间腥风血雨,箭枝横飞。然后他勒马回到城门,高呼:“开门!开门!”大门应声而开,夹杂着几声哀号。刘备亲自率众进城,却见门前尸横遍野,有士卒被箭削断,血流成河。魏延面色如常,伸手抹去额头血渍,说:“备叔是我救主,此恩不报,惜不得生命。”刘备看着他,心里五味杂陈:一是感激,二是怵怕。可最终还是放他一马,并拜他为成都太守,从此魏延在蜀中声望大振。
![]()
可魏延人带了些草莽性子,结果在诸葛亮北伐时,时常提出“夺隘直入曹营”的激进之计,诸葛亮虽赞其谋略,却多次因局势紧张而未采纳。魏延便在心底埋下芥蒂,这也为他日后蜀汉内部留下隐患。
![]()
除了魏延,刘表帐下还有另一位中流砥柱——文聘。文聘本是幽州鲜卑裔,后来入仕为郎,一路行侠仗义,落草荆州后投靠刘表。他在荆州绥民安抚、屯田征粮方面颇有建树,刘表对他器重有加。建安二年,曹操南下,直指荆州。刘表卒,义子刘琮继位,却早已做好投降准备。文聘痛心疾首,夜不能寐:“主上未亡,岂可拱手将地?”他招集旧部,夜半突围,投奔曹营,却先以间道传言:“我等愿归降,但先请讨伐贼党。”曹操见他忠勇不群,便封为江夏太守,赐甲万副,粮草千石,并特许他在边陲自行调度。
![]()
接着,文聘镇守江夏,日夜兼程修城筑堡,拔寨设哨,一年之间,边陲趋安。周边郡国见他威震八方,竟无敢越雷池者。后来他随曹操北伐乌桓,与众将商议,文聘提“屯田连防”,以减轻后勤压力。曹操听罢,赞不绝口,便照办果行。从此文聘威名远扬,官拜偏将军,受赐金印紫绶,能令耳目并服。几十年如一,忠贞不渝,去世后谥曰壮侯,其子之后袭爵,仍享文家声望。
![]()
至于那位曾在江边冒死护主,后又摇摆投奔的猛将,是甘宁。甘宁出身南中,生性豪放不羁,崇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早年他投身黄祖麾下,在当涂、秭归一带游说募兵,号称“万人斩”,威震下江。黄祖自恃荆州刺史在侧,竟不重赏甘宁,反生嫌隙。甘宁因此暗中谋叛,多次上演夜半突袭小城、斩将夺粮的好戏,令黄祖军心大乱。
![]()
建安十三年,孙权派鲁肃往见刘表商议共抗曹操,恰逢甘宁生事,孙权听闻,便邀其面见。甘宁一身冷弩短刀、脚蹬铁靴,长袍下藏数枚暗器,见了孙权大喜:“公可使我报君仇,此恩比天下还重。”孙权便封他为横江都督,赐千兵百骑,专令他断敌图后。甘宁入吴后,仍保留自己一帮兄弟、部曲,出征常有精巧布置,擅长水战,雷霆万钧之势。孙权任他为偏将军,追封建威将军,临江驻节,号令一方,宛若老臣。
![]()
甘宁看中的,不止是霸气护卫,还有柘枝桥一役。那天江面烟波浩渺,曹仁领水军欲掩杀田横,甘宁却在寒风中带十数船轻舟,溯江直进,只一雾色掩映,直冲曹营。敌人猝不及防,船篷一摘,火把齐燃,喊声入云。甘宁挥舞长刀跃上战船,抡斧横扫,转瞬之间,敌人溃退。孙权闻讯,喜得双手拍掌:“甘都督果然不同凡响。”
三人工夫各异,三种归宿分明。魏延因救主之恩,落脚蜀汉;文聘心忧社稷,投向曹魏;甘宁豪气万丈,归顺东吴。是谁的命运之弦,让他们在刘表一去后,踏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也许是性格所致,也许是机遇所赐。
你若把他们放在一起对比,会发现:魏延一心用武,不喜受制;文聘偏向治安,善于收拢;甘宁好个豪侠,乐于建功立业。他们在刘表麾下时,都是骁勇将才,可荆州不再,天下势起,便自选东道,显露本性。有人说,他们是三国鼎立中的小小棋子;也有人说,是他们用忠勇、谋略和胆略,共同撑起了这段旷日持久的纷争。各有功过,也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抉择。你觉得,他们的结局,是天意使然,还是被自己性格推着走?信息来源:三国志·魏书·蜀书·吴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