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这篇文章,是简要介绍下西宁的发展史,以及西宁历史上的几位重要人物,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西宁、读懂西宁、爱上西宁。要是全方位的了解或读懂西宁历史,那么就要长篇大论了。敬请谅解!
——题记
上周到广州去培训,吃饭间和广州的老师们聊起青海西宁。其中,多位老师便问,西宁为什么叫西宁?
这之前,我受西宁市城中区政协领导的委托,专门写过一篇中区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所以有一些基础,就给老师们简单地讲了讲。
星期六中午,班主任老师陪我们一起吃饭时再次聊到青海,讲到西宁,说到藏区。在回来的飞机上,我一直在想,西宁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算了,魅力我也不知道在哪里?早些年西宁致力于打造夏都称号,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如今,突然之间又冒出来一个雪豹之都。我想了想,有些好笑。不仅我笑了,很多人表示不解。还好,那天走出机场时,挂在机场大厅的巨大横幅上,可以看到中国夏都字样,我也就放心了。
不管这些了,今晚,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西宁的一些过去和历史。以后和南方的朋友们吃饭,可以吹一吹青海西宁的辉煌历史了。
![]()
西宁,这座青藏高原东部的明珠城市,其名称的演变折射出两千余年文明交融的历史轨迹。其名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朝廷在此设立西宁州,”取西陲安宁、西事底宁之意“。在此之前该地区曾长期使用“青唐城”作为都城名称。
这座静卧于湟水河谷的古城,海拔2261米,夏季平均气温仅18.3℃,被誉为”中国夏都“。这座承载着两千多年文明记忆的城市,其名称”西宁“二字,不仅是一方水土的地理标识,更是一部浓缩的边疆史书,镌刻着中原王朝经营西陲的智慧与血泪。
”西宁“之名,始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收复青唐城后,将其更名为“鄯州”,这是西宁作为独立行政区划名称的起点。崇宁四年(1105年),宋将高永年在抵御西夏叛乱时战死,鄯州更名为“西宁州”,取”西陲安宁“之意。这一命名逻辑,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的军事布局。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西征匈奴,在湟水流域设立”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的雏形。作为军事前哨,”西平“二字既点明其位于中原西陲的地理位置,又寄托着”平定西疆“的战略愿景。
这种命名传统在历代延续:东汉设”西平郡“,曹魏改称”西都郡“,北魏复名”鄯州“,北宋定名”西宁州“。名称的更迭折射出中央政权对西北边疆治理策略的演变——从单纯的军事征服到”以夷制夷“的羁縻统治,最终走向”教化安边“的文明融合。明代撤销甘肃行省后,西宁卫成为连接中原与藏区的枢纽,其”安宁“的寓意更显重要:既要守卫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又要维系茶马互市的贸易通道,更要安抚吐蕃、羌、蒙古等多元族群。
![]()
西宁的地理坐标,注定其成为文明碰撞的熔炉。考古发现显示,四五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商周时期成为古羌人聚居中心。西汉赵充国(前137-前52年)的屯田戍边,开启了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深度互动。这位陇西上邽人虽非西宁土著,但其”以兵屯田“的策略彻底改变了河湟地区的经济格局——湟水两岸的沃野逐渐取代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后世多元文化共生奠定基础。
鲜卑慕容部的西迁则是另一段传奇。慕容涉归庶长子慕容吐谷浑(约245-317年)因与嫡弟慕容廆不和,率部西迁至枟中(今西宁地区),建立吐谷浑政权。这个存在350年的王国,不仅创造了独特的游牧文明,更开辟了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青海道“。当传统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时,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替代通道,波斯银币、拜占庭金币与中原丝绸在此交汇,西宁由此获得”海藏咽喉“的美誉。
![]()
西宁的历史,是一部边疆治理的教科书。汉代护羌校尉邓训(?-92年)的治羌策略堪称典范。这位南阳新野人初到西宁时,面对羌族叛乱不主张武力镇压,而是通过救治羌人、抚恤孤寡赢得民心。他主持修建的龙夷城(今西宁南滩)成为民族融合的象征,死后被奉为西宁城隍,其”以德安边“的理念影响深远。
清代杨应琚(1696-1766年)的治宁方略则展现了军事防御与文化建设的平衡。这位西宁出生的乾隆朝大学士,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立即着手修复被战火摧毁的城墙,增建四座城门(东迎恩、西镇海、南静宁、北拱辰),使西宁城形成”四门八关“的完备防御体系。同时,他大力兴办社学、重修《西宁府新志》,将文化治理融入边疆建设,使西宁成为”文教覃敷,边陲向化“的模范边城。
西宁的历史天空,闪耀着众多文武兼资的星辰。明代龙膺(1560-1622年)的仕途轨迹颇具代表性:这位湖南临湘人两次出任西宁卫指挥佥事,既能在湟中三捷中建立战功,又能创作《芙蓉泉记》等诗文记录边疆生活。他主持修建的清宁堂、醒翁亭等园林,将江南文人的审美情趣植入高原粗犷的山水之间,其诗文中记载的印度僧人主持北禅寺的细节,更成为研究古代宗教交流的珍贵史料。
这种文武交融的传统在西宁代代相传。清代西宁办事大臣鄂云布在镇压张格尔叛乱的同时,主持重修南山寺;心道法师创立法幢寺,以“法幢正宗,圆顿法门,禅净双修,显密并宏”为核心。这种“左手持剑,右手执笔”的治理智慧,使西宁在维护边疆稳定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文化活力。
![]()
1949年9月18日,西宁各族各界人民欢欣鼓舞,喜笑颜开,3万余众隆重集会,庆祝青海解放。图为1军模范战斗营营长王跃敏(前左二)带领部队,举着横幅和英雄旗帜走向庆祝会场。
西宁的现代转型始于1949年9月5日。当王震将军率领的第一野战军解放这座城市时,这里仅有3万人口、几条土路。经过七十年发展,西宁已蜕变为拥有247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青藏高原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G6京藏高速、兰新高铁穿城而过,曹家堡国际机场联通世界,曾经的军事要塞正转变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文化记忆的传承同样令人瞩目。北禅寺的明代壁画、南禅寺的宋代经幢、虎台遗址的汉代夯土,与新建的青海博物馆、藏文化博物馆交相辉映。每年夏季,当全国各地陷入酷暑时,西宁以20℃的清凉迎接数百万游客,“夏都”品牌已成为城市转型的金色名片。
![]()
地处湟水中游河谷盆地的西宁,自古便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战略要冲。作为古丝绸之路南路与唐蕃古道的交汇点,这里见证了汉武帝时期赵充国屯田戍边的壮举,留下了文成公主进藏时歇脚的日月山驿站,更孕育出多民族共生的文化奇观。考古发现的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存,印证着四五千年前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悠久历史。
手抓羊肉的豪迈、酸奶的醇厚、酿皮的筋道,构成西宁美食的三大特色。源自蒙古族的烤全羊与回族的花卷馍馍在夜市交汇,藏式糌粑与土族盘绣饼同台竞技。莫家街的百年老店中,八宝茶的香气里飘荡着丝绸之路的商旅记忆。
![]()
11月2日,西宁市图书馆在南山举行了一场读书分享活动,但当我赶到现场时,活动已经结束。我站在南山公园俯瞰全城,湟水河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将现代建筑与历史遗迹串联成珠。
我一边欣赏街道里流动的汽车,一边在思考,这座因“西陲安宁”而得名的城市,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洗礼,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
当夕阳为凤凰山披上金纱时,我们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这座城市的名字,既是先人对和平的祈愿,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以上只是对西宁的过去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有不妥之处请多多指导。
![]()
![]()
【注: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刘志强,青海读书会创始人,媒体人,作家,供职于青海在线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