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几年前还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俄罗斯曾是中国航空业的老师,如今却想向中国求购发动机技术,但对方并未理会。
中俄CR929项目破裂后,俄罗斯迅速拉上印度,想联合生产一款客机,为何曾经的师徒关系会发生惊天逆转?大国航空的江湖规矩改了吗?
![]()
编剧:口蘑
一张褪色的合影:CR929的蜜月与陌路
2016年,中俄曾有过一个甜蜜的约定。
商飞与UAC联手,计划打造一款能坐280人的远程宽体客机CR929,目标直指波音787和空客A350的腹地。
彼时,中国看上了俄罗斯在复合材料和发动机上的积累,而俄罗斯则盯上了中国雄厚的资金和庞大的市场。
![]()
这本该是一场强强联合的佳话,可好景不长,蜜月期过后,裂痕开始显现。
俄罗斯想主导设计和研发,中国当然不甘心只当个出钱的学生,双方都想当这个家,矛盾自然越来越多。
更深层的原因,是2022年俄乌冲突后,西方的制裁像一把重锤,砸在了俄罗斯本已脆弱的航空工业上。
PD-35发动机研发停滞,零部件断供,这让俄罗斯在合作中的分量急剧下降。
![]()
反观中国,C919的成功商用,长江-2000发动机的突破,让腰杆越来越硬。
2023年,俄罗斯最终承认退出CR929,只希望能当个供应商,卖点复合材料机翼之类的部件。
曾经的平等伙伴,如今已不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这场从蜜月到陌路的演变,背后是国际科技合作残酷的现实法则。
![]()
技术,才是决定关系亲疏的唯一硬通货。
当一方的技术不再是“硬通货”,另一方的“市场”也就失去了交换的价值。
这张曾经象征合作的合影,终究是褪色了。
![]()
技术的硬通货:谁是航空江湖的“武林盟主”
说到底,技术是国际交往的硬通货。
谁的汇率高,谁就有话语权,这在航空江湖里,是一条铁律。
俄罗斯的算盘打得很精,想用自研的PD-35发动机(推力34吨)作为技术筹码,来换取庞大的中国市场。
![]()
但中国早已不是吴下阿蒙,自主研发的长江-2000发动机,推力达到了惊人的35.2吨,不仅性能反超,还摆脱了制裁的锁链。
更重要的是,C929项目如今已将国产化率推进到了90%以上,单机成本控制在9800万美元,而俄方版本高达1.2亿美元。
这是一场实力的碾压,更是技术价值重排的生动写照。
俄罗斯的技术,在这场交易中的汇率,已经大幅贬值了。
![]()
更有意思的是,当技术实力不济时,甚至会出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葩方案。
为了应对PD-35的延迟,俄罗斯甚至拿出了推力更小的PD-26作为“降配替代”,还脑洞大开地提出了“三发客机”的设想。
这些操作,非但没有挽回局面,反而更像是一个内力尽失的武者,在绝望中挥舞着不合时宜的招式。
这背后,是“价值相对论”在起作用。
![]()
合作是动态的价值交换,当一方的价值相对另一方急剧缩水时,合作的天平必然倾斜。
俄罗斯发动机的历史坠机事故,和印度战斗机那令人堪忧的交付记录,都成了这种价值缩水的注脚。
技术,这枚国际货币的汇率,每天都在变。
江湖的地位,也跟着每天都在变。
![]()
两难的选择:印度的“烫手山芋”与中国的“康庄大道”
俄罗斯转身拉上印度,更像是一场各怀鬼胎的抱团取暖。
印度看重的是俄罗斯的技术积累,想为自己的“印度制造”战略添砖加瓦,圆一个“印度造客机”的梦。
俄罗斯则想借印度庞大的市场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拖住自己那摇摇欲坠的航空产业。
![]()
听起来像是一场互利,但仔细一算,这笔账可能并不划算。
尤其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其民用客机的制造经验几乎是一片空白,军用项目还时常延误,质量也备受诟病。
让这样一个“新手”来承接复杂的客机生产,风险可想而知。
更让印度头疼的是,它正走在大国夹缝的钢丝上。
![]()
美国挥舞着关税大棒,对印度商品加税最高达50%,还威胁要因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实施制裁。
莫迪政府不得不两头下注,既想要美国的F-35生产线,又不愿放弃俄罗斯的技术转移。
这不是什么“智慧外交”,而是在高压下的无奈挣扎。
下注可以分散风险,但也可能稀释收益,尤其是在航空工业这种对技术和供应链要求极高的领域。
![]()
一旦合作双方在核心能力上无法对接,最终只会落入“互相埋怨、互相拖累”的老路。
相比之下,中国的道路就清晰多了。
C929项目正加速推动EASA与CAAC双认证,目标直指亚太-中东的广阔航线市场,打开的是全球性的战略通道。
一个是在迷雾中摸索,一个是在康庄大道上飞驰,剧本的走向早已截然不同。
![]()
这不禁让人感慨,时移世易,当年的学生,如今已经走在了前面。
规则的制定者:从“参与者”到“话事人”的跃迁
真正的分水岭,其实出现在长江-2000发动机突破的那一刻。
那不只是一个技术节点的达成,更是一个战略信号的释放。
它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完成了从“技术追随者”到“技术制定者”的根本转变。
![]()
曾经依赖苏联遗产的日子结束了,未来的路,必须靠自己去修。
而C929项目的独立推进,正是这一战略的华丽落地。
如果说中俄在CR929合作中曾有过“同床异梦”,那么俄印的SJ-100项目则更像是“各怀鬼胎”。
俄罗斯想借印度延缓自己的产业崩盘,印度则想在大国夹缝中做个勤快的“承包商”。
![]()
但无论是从技术成熟度、供应链稳定性,还是市场拓展能力上看,这场合作都缺乏实质性支撑。
这场合作,到底是谁在坑谁?恐怕谁也占不到便宜。
俄罗斯的“战略收缩”与“技术甩卖”,是无奈之举;印度的“对冲下注”与“制造野心”,是压力下的应激反应。
而中国的“技术自主”与“国际规则塑造”,则是一个全新路径的雄壮开端。
![]()
合作可以继续,项目可以更换,但大国之间的信任与利益,不能靠“短期交易”来维系。
俄罗斯若真想在全球航空产业中扳回一城,就必须正视技术落后的现实。
印度若想成为制造强国,也该先解决好自身的能力与制度困境。
至于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联合开发”才能迈步的追赶者了。
![]()
从参与游戏,到制定规则,这是质的飞跃。
结语
这场航空博弈的结局,其实早就写在了发动机的推力数字里。
未来,谁能定义技术,谁就能定义规则,合作将只是强者的游戏。
在你看来,除了航空业,还有哪些领域正在上演同样的“实力剧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