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魏银科王瑞超
![]()
当你驾车行驶在山东的高速公路上,或许从未留意过路边边坡上那些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它们不是简单的景观装饰,而是山东高速集团(下称“山东高速”)的“能源芯片”:从荣乌高速第一块边坡光伏板并网,到济南东服务区实现自我中和的零碳运行,再到全国首个发电类虚拟电厂落地,山东高速正用“交通+能源”的融合魔法,重新定义高速公路的价值。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山东高速,解锁其转型背后的“阳光密码”。
边坡“唤醒”沉睡资源,年均增收突破2亿元
![]()
“高速路边坡?那不是用来防护的吗,咋还能发电?”山东高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储能售电事业中心主任宋雪回忆道,2021年,山东高速集团提出要在边坡建光伏时,不少专家都捏了把汗——光伏板的玻璃表层会反光,万一影响车辆行驶安全咋办?
但当时的山东高速,已经盯上了这“沉睡的资源”。“全省高速公路边坡加起来有上万亩,大多闲置着,要是能利用起来,既能盘活土地,又能发绿电,是双赢的事。”宋雪说。
为了打消疑虑,山东高速做了一场“冒险试验”:在荣乌高速荣成至文登段选了2290米边坡,投资建设了全国首个规模化高速公路边坡光伏项目。这场试验的关键,是一套定制化安全方案——不同于传统刚性光伏组件,选用柔性组件搭配可调节支架,组件四周还裹上柔性防护层,就算有车辆意外冲出护栏,也不会被光伏板割伤,从根源上杜绝二次伤害。
2021年12月31日,这个安装容量2.01兆瓦的试验项目成功并网。谁也没想到,项目年均发电量约280万度,远超设计预期。更关键的是,经过实测,专家们担心的问题几乎可以忽略。
试验成功后,山东高速趁热打铁。2022年6月,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边坡光伏技术标准《高速公路边坡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为边坡光伏规模化推广扫清了技术障碍。
如今,山东的高速边坡、匝道圈、服务区屋顶上,山东高速铺设的光伏板已连成一片蓝色海洋。截至今年9月,路域光伏电站装机容量709兆瓦,稳居国内高速公路领域“光伏一哥”的位置;项目不仅年均增收突破2亿元,还能实现年节约标准煤23.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72.3万吨的环保效益。
从“样板”变“常态”,“零碳”实践层层递进
如果说边坡光伏是能源转型的“基石”,那么济南东零碳服务区就是技术集成的“展示窗”。2022年7月,这个全国首个“零碳服务区”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山东高速绿色转型的标志性项目。
在济南东服务区,3.2兆瓦的光伏电站及配套储能设备覆盖了停车场车棚、综合楼屋顶等区域。这些光伏设施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日均发电量约10000千瓦时,而服务区日均用电量约6000千瓦时,不仅实现了100%“绿电”供应,还有多余电力上网。“以前服务区用电全靠国网,现在白天用光伏电,晚上用储能存的光伏电,相当于‘全部用绿电’,还能给电网减负。”山东高速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王天凤表示。
除此之外,服务区还有两套“减碳神器”:污水经中水处理系统循环利用,周边绿植每年能抵消54.6吨二氧化碳。一套组合拳下来,服务区年碳减排量达3400多吨,远超2000吨的年均碳排放量。
济青中线济潍段的零碳实践,比济南东服务区更进了一步。把零碳理念贯穿到建设、运营全流程,打造出全国首个零碳标准路段,形成了“全场景绿色发电、全过程绿色用电”的新样板。
而到济菏高速改扩建时,山东高速更是把绿色低碳设计融入建设全过程。如今,这个全国首条改扩建零碳高速,每年能发3300万度“绿电”,减排二氧化碳3万吨。
从济南东服务区,到济青中线济潍段,再到济菏高速,山东高速正让零碳从“样板”变为“常态”。
虚拟电厂智慧调度,“闲置储能”变“增收活水”
2025年10月,山东高速再次引领行业创新,其搭建的虚拟电厂成功通过山东电力交易中心注册,成为国内首个高速公路领域发电类虚拟电厂。
虚拟电厂,这个听起来有些虚幻的概念实则“实力”满满,它类似于一个“云端能源调度中心”——把淄博枢纽立交、潍坊填土边坡等3个站点的7兆瓦光伏和15兆瓦时储能“打包”,通过自主研发的边缘智能控制器和管理平台,实现分散资源的有机聚合,进一步挖掘调节能力,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电力市场。
“中午光照好,光伏发电多,但电网消纳能力有限,我们就把电存到储能里;晚上用电高峰,电价上涨,再把电放出来。”宋雪说,这种创新模式让原本分散的能源资产“抱团赚钱”,实现了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虚拟电厂盘活了“闲置储能”。此前,能源发展公司在匝道圈建的高压侧光伏,因周边没有用电场景,配套储能只能当摆设。现在,这些分散的储能被连入虚拟电厂,成了电网的缓冲器:电网负荷高时充电,负荷低时放电,既赚了钱,又帮电网稳定了频率。
从收费站充电到移动光伏,“零碳巧思”遍地开花
![]()
如果说边坡光伏和零碳转型是山东高速新能源业务的基本盘,而光储充一体化技术,就是其瞄准行业痛点的“撒手锏”。收费站充电、充电卫士、可移动光伏电源……每一个基于光储充一体化技术推出的项目,都切中了新能源运营的“要害”。
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是新能源车主的“噩梦”。为解决这一难题,山东高速近两年在全省113个收费站装上了充电桩,让传统收费站告别了“单一通行”、“过路关口”的属性,全面升级成为新能源车辆出行途中的“移动充电驿站”、“应急补能站”。“今年10月1日当天,这些充电桩充电超1000次。”王天凤说,“不过,很多车主可能不知道收费站能充电,我们下一步会加强宣传。”
不仅如此,充电时还能顺便给新能源汽车电池做个体检。山东高速在部分服务区的充电桩处安装“充电卫士”,可实时检测电池电流、电压、温度等相关指标,并把指标发送到相应的手机APP上,相当于把4S店的检测服务搬到了高速上。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临时项目部,曾是出了名的“用电大户”,山东高速的解法,是给这些流动场站装上“可移动光伏+储能”。
“以前临时用电一度要8毛到1块,现在才四五毛,一个项目部一年能省十几万电费。”宋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而且这些设备能循环利用,这个项目部完工后,拆下来运到下一个工地,避免了浪费。目前,能源发展公司已改造17个临时场站,综合节能率超10%,未来还计划在更多工地推广这一模式。
![]()
此外,便携式光伏电源也成了“户外神器”:不但便捷轻便、可以折叠,还防水阻燃,支持超级快充。“这个折叠光伏板30W,重量只有0.7KG,特别适合户外休闲与旅行,给手机、平板、GPS等小设备充电太方便了。”宋雪说。
从“国内标杆”到“全球布局”,抱团出海寻新机
在国内高速公路光伏规模触及政策天花板(国家要求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比例不低于50%)后,山东高速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下一步,我们会重点拓展外部集中式光伏项目。”山东高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王栋透露。
储能领域同样动作频频:新泰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项目已在2024年4月并网,威海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项目预计2025年底投用,总储能规模已近800兆瓦时。“未来会向甘肃、内蒙古等新能源资源丰富的省份拓展。”宋雪表示。
“我们还要加快出海。”宋雪语气坚定。不过,他们的出海策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取暖,联合山东高速集团内的路桥、设计、投资等兄弟单位,打造“基建+能源”的组合拳。
今年,能源发展公司专门成立了国际新能源公司,负责对接海外项目。“国内新能源市场趋于饱和,但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还处于发展初期,我们的‘高速+光伏’经验有很强的适配性。”王天凤表示,海外布局将稳步推进项目落地,“目前正积极洽谈海外项目,涵盖高速公路配套光伏、独立储能电站等类型。”
从荣乌高速边坡的第一块光伏板,到覆盖全省的绿色网络,再到筹备出海的国际化布局,山东高速探索出“交通赋能能源、能源反哺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