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办进入冲刺阶段,这场粤港澳三地共办的体育盛宴正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向世人展现史上首届“碳中和”全运会的独特魅力。被媒体称为国内首个零碳体育场馆的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已完成升级改造并作为本次攀岩项目核心赛场投入运行。项目围绕“降碳需、提碳效、碳补偿”三大环节系统推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建筑低碳样本。
核心科技领航
光伏“能源银行”实现零碳供电
走进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馆,
屋顶密密麻麻的
蓝色光伏板格外醒目,
这便是场馆的“能源银行”。
作为场馆零碳运行的核心支撑,该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达260千瓦,采用单晶硅光伏板阵列与建筑屋面完美融合设计,既充分利用了岩壁顶部开阔、采光条件优越的空间优势,又不影响赛事正常开展。
![]()
据测算,这套光伏系统年均发电量可达32.53万度,相当于满足场馆十年用电需求,真正实现“自发自用、余电共享”。光伏电力优先供给场馆开放服务处等区域(年耗电量约3.26万千瓦时),剩余电量通过智能电网输送至相邻自行车馆消纳,形成区域场馆能源循环利用模式。其清洁零碳的供电特点,不仅发电过程无污染物排放,更减少了电力传输损耗,助力赛区碳中和目标达成,为大型赛事分布式光伏应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
升级改造后攀岩场在此次测试赛期间全面启用
细节打磨提质
多维节能技术筑牢降碳根基
除了核心光伏系统,
场馆在改造过程中
从降碳需求、提碳效率、
碳补偿三大领域精准发力,
将低碳理念
融入建筑每一处细节。
在建筑节能方面,外窗全部更换为隔热铝合金窗框搭配LOW-E中空玻璃,屋面与外墙采用浅色涂料,如同为建筑“穿冰丝衫、涂防晒霜”,有效反射太阳热辐射,大幅降低室内空调负荷;同时通过屋面楼板外挑增强遮阳效果,优化自然通风系统,减少空调使用频率。
在设备与材料选用上,场馆标配1级能效空调、2级能效以上电热水器及节能LED灯具(功率较国家规范低20%),使建筑本体节能率达53%,降碳率达46%;吊顶天花、临时隔墙等采用可再生石膏板材、金属龙骨及吸音棉等环保材料,践行“可再生”理念。
此外,场馆以扇形布局集中设置难度道、速度道和抱石道,搭配无死角环保灯光与热身区百叶窗自然通风设计,既提升赛事体验,又彰显低碳巧思。
![]()
![]()
更新改造后的攀岩场为 “双碳”目标在公共建筑领域的实践提供了绿色样本
全方位保障护航
匠心筹备筑牢赛事安全线
赛事的顺利举办,
离不开全方位的优质保障。
攀岩场馆竞委会多部门协同发力,将人性化服务与专业保障深度融合。场馆设施和能源处实行“日常巡查+重点防范”保洁策略,清晰划分运动员热身区、休息区、裁判工作区等功能区域,安装残特奥赛事导盲图与语音播报系统,按“一赛一策”做好气象保障。
![]()
![]()
178名志愿者经过多轮专业培训,将提供竞赛辅助、医疗支持、观众引导等全流程服务;信息与通讯处完成网络机房改造、4G/5G基站扩容等工作,组建多支保障团队24小时监控设备;广州联通设置多规格直播专区,部署5G应急通信车确保赛事转播平稳;海珠供电局构建“光伏自发+绿电兜底”供电体系,运用“空天地一体”巡检技术与UPS不间断电源,保障供电“零闪动”;医疗卫生处组建21人医疗团队,建立“分级处置”机制与应急救治体系,为运动员健康保驾护航。
![]()
志愿者与赛事保障人员的身影无处不在
赛事终有落幕时,绿色价值却将永续传承。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馆赛后将转型为青少年攀岩基地,让零碳建筑与技术持续服务民生,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的办赛理念。从赛事场馆到民生空间,从临时保障到长期利用,这座零碳场馆不仅为十五运会增添了绿色底色,更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持续润泽居民美好生活。
![]()

来源 | 番禺融媒、广州番禺发布
编辑 | 何子熙
审核 | 孙轶英
校对丨胡普甜
复核 | 李文峰
签发 | 陈宇红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