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000点关口的市场迷思
上周沪指一度突破4000点大关,创下十年新高。作为一名在上海金融圈摸爬滚打十年的量化投资者,我对这个数字有着特殊的感触。记得2015年那场惊心动魄的4000点争夺战,多少人在这里折戟沉沙。而今市场再度站上这个关键点位,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
券商们纷纷发表乐观看法,认为当前估值显著低于2015年同期水平。中泰证券强调改革红利,银河证券看好"十五五"规划带来的长期预期。但我更关注的是广发证券那个有趣的发现:11月市场涨跌与基本面相关性最弱,甚至呈现"反基本面"特征。
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困惑。那时我天真地以为,只要找到业绩最好的公司就能稳赚不赔。结果呢?2025年前九个月的市场表现给我上了生动一课——位列涨幅前10的「舒泰神」连续三个季度业绩负增长,却录得近400%的涨幅;而业绩连续五个季度增长的「东方财富」涨幅只有可怜的5%。
![]()
二、牛市中的业绩悖论
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在我十年的量化投资生涯中,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例。2025年8月底9月初那波行情中,表现最好的不是业绩增速最快的公交板块,而是全行业还在亏损的光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荒谬的现象?经过长期的数据追踪和分析,我发现牛市的核心矛盾其实是「资金供给」与「资产稀缺性」的错配。当大量资金涌入市场时,它们往往会追逐那些最具想象空间的标的,而非当下业绩最优的公司。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散户拿着绩优股却跑输大盘——他们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机构资金的动向。在我的量化模型中,「机构库存」数据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它反映的是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和持续性。
三、横盘背后的真相
让我们看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去年我曾跟踪两只大跌后横盘的股票:
![]()
表面上看两只股票走势相似,但我的量化系统揭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
![]()
左侧股票虽然横盘震荡,但「机构库存」数据非常活跃;右侧股票反弹时,「机构库存」早已消失。结果不言而喻——前者后续表现活跃,后者最终崩盘。
这就是量化数据的价值所在。它能穿透表象,揭示市场真实的运行逻辑。十年来,正是这套系统帮助我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保持清醒。
四、11月行情的特殊逻辑
回到当下的4000点关口。多家机构都提到11月至次年3月是A股的业绩真空期。这个阶段有个有趣的特点:基本面影响弱化,主题投资活跃。
从我积累的数据来看,这确实是机构调仓换股的高峰期。他们会利用这个窗口期布局来年的主线方向。今年各家券商不约而同地看好科技成长主线,但具体细分领域的选择才是关键。
东方财富证券强调AI仍是中期产业景气主线;开源证券建议沿着"自主可控"思路配置确定性较高的领域。这些观点与我监测到的资金流向高度吻合。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普通投资者最容易犯两个错误:
- 过度关注短期业绩而忽视长期趋势
- 被表面价格波动迷惑而看不清资金本质
我的经验是:与其猜测哪只股票会涨,不如关注资金正在流向哪里;与其纠结于具体点位,不如研究市场的内在结构变化。
十年来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在这个由大资金主导的市场里,「看得见的手」往往比「看不见的手」更有力量。而量化工具的价值就在于让这些「看不见的手」显形。
六、展望与思考
站在4000点的门槛上回望2015年,A股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 投资者结构更加机构化
- 信息传播更加透明高效
- 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成熟
但不变的是人性对确定性的追求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这正是量化投资的魅力所在——用数据对抗情绪,用系统克服人性弱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4000点从来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它只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一个普通坐标。真正重要的是理解市场运行的底层逻辑和资金流动的真实轨迹。
声明: 本文所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收集整理, 旨在分享投资心得与市场观察。 部分数据或信息如有疏漏, 欢迎指正交流。 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 也不提供任何操作建议。 谨防冒名荐股等诈骗行为, 投资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