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昆仑山在中国古代道教典籍中是元始天尊道场玉虚宫的所在地。是中华文明起源地
成县昆仑山在中国西部乾位(神话方位),神话中的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的瑶池,既然昆仑山作为道家的圣地,道是宇宙万化之源,宇宙万物皆由道生。
《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汉书注》:昆仑玄宫,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盖玉京十二楼代指仙乡。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帝之下都”位于昆仑山,上有黄帝之墟,西王母在昆仑墟北,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等都在昆仑山上,可以说中国上古所有帝王基本都与昆仑山有关。以此而论,昆仑山是中华文明起源地
一、“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伏羲、女娃生活在成县昆仑山
陈(成)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太皞伏羲氏的都城,称之为“太皞之虚”。据《太平御览》引《遁甲严山图》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陈国(公元前1046年—前478年),中国先秦时代的诸侯国之一,国祚[zuò]从西周初年延续到春秋末期,共经历568年和二十五世,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最终在陈湣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被楚国所灭。
陈国是周武王最早分封的公侯级大国,西周初年的“三恪”和十二诸侯国之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为追思先王而将虞阏父之子满封于陈(古河南即陇西郡予道在陇南市宕昌县),并赐姓妫[guī],陈国建立,开国君主为陈胡公妫满。西周时期陈国先后历经七代帝王,陈平公七年(公元前774年),西周末代国君周幽王姬宫湦[shēng]被犬戎所杀,周王室东迁洛邑。春秋前期的陈国受到周王室的优待,并且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陈桓公三十八年(公元前707年),陈国在经历第一次内乱之后国势逐渐走向衰落;进入到春秋中后期,陈国逐渐沦为晋楚两国争夺的对象,国势不断衰败,陈灵公十五年(公元前600年),夏御叔之子夏征舒射杀陈灵公并自立为王,陈国覆灭。陈灵公的太子妫午在楚国的帮助下成功复国,后陈哀公的弟弟因抵挡不住楚国进攻而将陈国献给了楚国。公元前529年,陈国因楚国内乱而得以复国。最终在陈湣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
陈国作为西周王室在中原地区的重要封国之一,陈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太皞伏羲氏的都城,称之为“太皞之虚”。周朝之岐丰地,秦国建立地。周朝赵城秦国西垂宮在陇南市礼县祁山。
伏羲成长于“成”这块神秘的土地,从伏羲“九针”、织网捕鱼、采叶制衣,开启了人类文明之光。
巍巍“古昆仑”,九曲西汉水。
天上有银河,地上有江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五千年历史看河南,八千年历史看甘肃”。
陇南市西和县仇池山是伏羲的诞生地。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为黄熊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仇池,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据《史记》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就是陇南市西和县大桥乡的仇池山。据《太平御览》引《遁甲严山图》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陇南市西和县有仇池山。仇池山现有伏羲出生的伏羲崖,出生的崖洞,还有伏羲母亲华胥氏踩过的脚印,有伏羲神庙。据传,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闻一多先生在1942年前后撰写的《伏羲考》中,认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是葫芦化身,其依据是早期史籍称盘古氏为“盘瓠”,即葫芦。除了“瓠”与“葫”同音通用外,按古老传说在远古大洪水时期,伏羲、女娲同乘葫芦躲过洪水灾难,于是葫芦遂成为“盘瓠”族人崇拜对象。
陇南有雷泽、仇池、武都海。据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任乃强著《华阳国志校注》记载:西秦岭地层在震旦纪时,属地中海地槽的东延部分,是一片海洋,陇南在上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时海水也曾淹没部分地区。志留纪末期,加里东造山运动使碧口系和白龙江系的岩层褶皱成山,形成两个复式背斜构造。但此后仍属浅海环境泥盆纪中期,由于海槽基底不断上升,海浸慢慢变退,秦岭海槽逐渐转化为泻湖,以后逐渐形成“武都海”(实际是湖、泽),也就是雷泽。陇南市古时是海洋,今陇南礼县盐关镇古时为卤水县,有盐井,产井盐,可证古为海底。武都海史称天池大泽,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置武都郡,治武都县。何谓武都:说者谓天池大泽在县之西,故谓之都。现在陇南市境内过去称武都海、仇池、河池的,就是雷泽。天池大泽的存在,使得先秦以至西汉初年的古汉水上游河道具有航运之便利。仇池、武都海是昆仑五色水的瑶池。
华胥踏上雷神脚印华胥生下伏羲,恶毒王母捣毁雷泽湖,现在雷泽(武都海)已不存在了,但仇池、武都、河池(都也是水泽的意思)的地名留了下来。
![]()
陇南古属华胥国。据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记载:《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这说明华阳国包括梁州和岷州,古岷州治所在陇南市宕昌县,境内有岷江,岷峩山、岷峩江。据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伏羲),与巴同囿(方四十里为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华阳、黑水之滨是梁州。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唯有天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且注释说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华阳国志》所记地区华阳,其地因在汉水流域而得名为“华阳”。《华阳国志》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在《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其应上昭于天。又曰:“惟天有汉”
陇南境内西汉水,古称漾水、也称汉水,即现在的西汉水,南北朝以前,现在的嘉陵江和汉江为同一条江,南北朝时一场大地震以后,汉水分为西汉水和东汉水,即现在的嘉陵江和汉江,史称“嘉陵江夺汉”。据考证,西汉水,曾经是汉江的源头。《汉书》以西汉水某一支流为漾水。《水经》汉水上源为漾水,《辞海》也说:“漾水,古水名。古人说,以西汉水为汉水之源”。陇南市西和县政府所在地叫汉源镇,流经县城的河是漾水河,今嘉陵江(那时称故道水)一直是古汉水的支流之一。华胥国简称华胥,最早见于《列子·黄帝》。相传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是伏羲与女娲之母。她生在一个叫华阳的地方,有了华胥后改名(华胥国),古往今来,上百种中华典籍中均记载着一个叫华胥氏的。伏羲就出生在漾水河边的仇池山。
宋《路史》记载,“伏羲生于仇夷,长于啟成。”仇夷,这里指仇池。啟成,指成或炎成,后人所说的上古成纪(指成县,也称龙州成纪)。直至汉武帝时期才把成纪当做一个县来命名,名称也迁到了秦安。成(州或县)历经战乱,早期地方志已经丢失断代。明代翰林编修李景廉为《成县志》作序时有详细的描述,“如仇池之四山回合如环,两水相夹如镜,南对鸡岫之翠、东跨凤岭之云、西枕石咀之头、北倚香水之洞。”明确所指,县城至抛沙低洼地带,上古是水域,称仇池。上古时期,陇南是氐、羌民族聚居区,成县聚居的是白马氐人,周朝时在成县建有“白马氐国”。古人治理自然的能力很弱,多逐水而行,氐羌族把湖泊叫“海子”,在成县低洼地带形成的仇池也叫“西海”,徽县伏镇低洼地带形成的河池也叫“东海”。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路不周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不周,指不周山,也称嶓冢山、齐寿山。译文是,我是轩辕的直系子孙啊,想拜访祖源昆仑,却遥不可及。如走到不周山,再向南行至“西海”,就到目的地了。表明处于成县的“仇池西海”,就是屈原时时牵盼的祖源。
汉高祖刘邦曾驻守宝井山(高峰水库北侧),出兵故道水,实现了“暗渡陈仓”的战略。《成县新志纪事》(清乾隆六年刊本)记载,“汉高祖取关中,韩信烧绝栈道,帅兵暗由成纪度陈仓。此后即其地置武都郡。”“光武时讨平之,仍置武都郡”。再次说明成县在置武都郡之前称成纪。汉以后白马氐人多以汉人相称,至汉武帝前后的百年间,由朝廷主导把成县(武都郡)人口外迁累计达二十万之多,主要到天水、宝鸡、酒泉和西安。
徐旭生首先将昆仑山定于甘肃成县,他坚信古昆仑山区域大约在今甘肃和陕西两省交界的黄土高原或其附近。甘肃成县小川镇有座大山,其名就叫昆仑山,它的地理位置正好处在陕、甘两省交界(黄土高原西南边缘)的徽成盆地。随后韩培、吴隆鑫承袭徐旭生之观点,并对上古神话中昆仑山周围的地理地貌特征进行了考证,并确定帝都昆仑山为今甘肃成县之昆仑山。
《史记》记载,“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易经》、《山海经》、《水经》、《禹贡》、《史记》“五帝本纪”、《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都对“昆仑山”、“西汉水”有零星的记载。《史记》“天官书”注明,成县是“井星”、“叁星”相交之地。诸多资料证实了西秦岭就是上古的昆仑山,而古有“天上银河、地上江汉”之称的西汉水才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成县地处西秦岭,成县小川镇在1958年以前叫昆仑乡,现小川昆仑山,是“古昆仑山”的其中一部分。
二、昆仑山黄帝的下都,成县八仙坑五仙洞遗存宋丞相碑刻,轩辕“公孙五子在此练提举之功。”
宋《路史》记载,“伏羲生于仇夷,长于啟成。”仇夷,这里指仇池。啟成,指成或炎成,后人所说的上古成纪(指成县,也称龙州成纪)。直至汉武帝时期才把成纪当做一个县来命名,名称也迁到了秦安。成(州或县)历经战乱,早期地方志已经丢失断代。明代翰林编修李景廉为《成县志》作序时有详细的描述,“如仇池之四山回合如环,两水相夹如镜,南对鸡岫之翠、东跨凤岭之云、西枕石咀之头、北倚香水之洞。”明确所指,县城至抛沙低洼地带,上古是水域,称仇池。上古时期,陇南是氐、羌民族聚居区,成县聚居的是白马氐人,周朝时在成县建有“白马氐国”。古人治理自然的能力很弱,多逐水而行,氐羌族把湖泊叫“海子”,在成县低洼地带形成的仇池也叫“西海”,徽县伏镇低洼地带形成的河池也叫“东海”。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路不周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不周,指不周山,也称嶓冢山、齐寿山。译文是,我是轩辕的直系子孙啊,想拜访祖源昆仑,却遥不可及。如走到不周山,再向南行至“西海”,就到目的地了。表明处于成县的“仇池西海”,就是屈原时时牵盼的祖源。
汉高祖刘邦曾驻守宝井山(高峰水库北侧),出兵故道水,实现了“暗渡陈仓”的战略。《成县新志纪事》(清乾隆六年刊本)记载,“汉高祖取关中,韩信烧绝栈道,帅兵暗由成纪度陈仓。此后即其地置武都郡。”“光武时讨平之,仍置武都郡”。再次说明成县在置武都郡之前称成纪。汉以后白马氐人多以汉人相称,至汉武帝前后的百年间,由朝廷主导把成县(武都郡)人口外迁累计达二十万之多,主要到天水、宝鸡、酒泉和西安。
南北朝时期,白马氐人联合六大家族在杨茂搜的带领下组建了地方政权,由于仇池是“出生伏羲的龙兴福地”,所以定国号为“仇池”。现文县铁楼乡的白马氐人,服饰同秦腔戏服相似,是古代白马氐人的服饰。
据《水经》图显示,成县东南河汇聚后,东向庙湾到店村和洛河汇聚,南下青泥岭,多称“青泥河”。由于地震,黑山滑坡在袁大、庙湾形成堰塞湖。后积水从南峡导出,“凤溪”这条古道便成了水路。
诗圣杜甫在《木皮岭》中有云,“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来到成县看见鸡山和南山山脉后,感慨自己终于看到了昆仑悬圃。
八仙坑五仙洞遗存宋丞相碑刻,“公孙五子在此练提举之功。”找到了轩辕五子的踪迹。开元寺座落在青嘊梁药山下,轩辕黄帝当年制成黄历,指导农时,就把这一年定为开元年。后人为纪念黄帝制农历,在此建设了开元庙。
凤凰山卧佛寺的悬崖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中”。据研究,这是古人观测天象留下的刻号。人们常常聚集祭祀天地,就给这个符号赋予了“中”字的音。“成”的符号最早出现在炎帝时期(先秦木板地图标有‘炎成’符号),应该是古人依靠土坎持械守护财物的象形而创造出来的。
西秦岭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上古时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据科学家张百平研究,西秦岭物种达五千种以上,比“世界基因库”之称的神农架还多一千多个物种,是真正的“基因库”。丰富的植物资源造就了丰富的食物和中草药资源,为“三皇”这三位“药王”的成长、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大禹治水在西戎汉水雍州昆仑山,陇南市成县小川镇内昆仑山就是天寿山、天山
《尚书·禹贡》记录了大禹治水时,古雍州有个叫昆仑的西戎小国。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流经陇南市的洛河,又名白水江、江洛河,古称白水、浊水。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徽县北部老爷山南路(西秦岭梁)流经徽成盆地,在陕西略阳县境入嘉陵江。徽县古称河池县,徽成盆地古为河池,陇南氐羌人称渤海。白水出成县昆仑山东北陬。大禹治水治的西汉水流经的昆仑山积石嵯峨,嵚岑隐阿者也。成县小川镇在1958年以前叫昆仑乡,现小川镇内有昆仑山、天寿山、天山。成县小川昆仑山是中国地图上除了青海昆仑山之外,唯一被地图标注为昆仑山的地方。天山村是甘肃省陇南成县小川镇
成县小川镇天山村以该地山峰故名。
天寿山寺庙主要有普贤殿、三清官、玉皇洞。
![]()
成县小川天寿山
![]()
重修成县昆仑山庙碑
成县小川昆仑山是中国地图上除了青海昆仑山之外,唯一被地图标注为昆仑山的地方。成县小川镇在1958年以前叫昆仑乡,现小川镇内有昆仑山、有天寿山。小川镇昆仑山也叫天山,山上还有天山村。这里海拔高度均在1000米以上,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物产丰富,到出都是适合古人居住的岩洞。岩洞的密集程度以及宜居程度,为中国之冠。大洪水之后,成徽盆地汇集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逃来的难民和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大洪水退后,开始向四面八方移民。将这里汇集的文化和文明,又带回到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也就是说,按照三皇五帝时代星宿学定位:先天的先鲁,先楚,先秦、先商,先夏、先舜、先尧,以及先天少昊、先天颛顼、先天轩辕黄帝(非后天的姬姓黄帝)、先天神农(朱襄)、女娲、伏羲、燧人、华胥的旧事,皆发生在西汉水(夏水)上游(秦陇巴蜀交界)的千里之地!大洪水之后,移民将这里汇集的文化和文明复制到中原、华中、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古昆仑山包括现在西和县的仇池山和成县的昆仑山。
四、中国中央之极昆仑之所在江、汉,在陇川以南,此是尧舜
据《地理志》记载:地以名山为之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其毛,土为其肉,三尺以上为粪,三尺以下为地,重阴之性也。又曰:中国之域,左滨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万五千里,面二千五百里,东至蓬莱山,西至陇右,后跨蓟北,前及衡岳,若计共四万有三亿之余。降朝鲜岷山,东治可西也,陇川以南及北海之国,此是尧舜,土及万里,汤时七千里,此后亦无常,随德优劣也。《论衡》曰:地户在东南。又曰:地之最下者,有扬兖二州,洪水之时,此二土最被水害。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恒山,(昆仑在西方。恒山,北岳也。)日月之所道,(谓二十八宿舍在地之分野。)江、汉之所出,
《五岳真形图》 一 海外东岳 广乘之岳,在东海中,上有碧霞之阙,琼树之林,紫雀翠鸾,碧藕白橘。 二 海外南岳 长离之岳,在南海中,上有朱宫绛阙,赤室丹房,紫草红芝,霞膏金醴。 三 海外西岳 丽农之岳,在西海中,上有白华之阙,三素之城,玉泉之宫,瑶林瑞兽。 四 海外北岳 广野之岳,在北海弱水中,上有琼楼宝阁,金液龙芝。 五 昆仑之岳(中岳) 昆仑之岳;在八海间,上当天心,形如偃盖,东曰樊桐,西曰元圃,南曰积石,北曰阆苑,上有琼花之阙,光碧之堂,瑶池琴台,金井玉彭。所恨海岳路殊,仙凡地隔,觅之则身不生翰,思之则口为流涎。” 由此可知海外五岳分别是东岳广乘,南岳长离,西岳丽农,北岳广野,中岳昆仑。
博物志》曰:昆仑(成县小川1958年前叫昆仑乡,鸡峰山叫昆仑山)从广万一千里,神物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名为河也。
《搜神记》曰:谢端少丧父母,为邻人所养,年十七未婚。后感天汉中白水素女,潜为其炊,以备饮食。端后怪而潜候之,得见。言曰:"天哀忍汝孤贫恭顺,使我相为守舍,今既见,便去。"留,不可。
据《水经注 卷二十 漾水、丹水》记载:《续汉书》曰:虞诩为武都太守,下辨东三十余里有峡,峡中白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春夏辄濆溢,败坏城郭。诩使烧石,以醯灌之,石皆碎裂,因镌去焉,遂无泛溢之害。
意思是说:《续汉书》说:虞诩任武都太守时,下辨东面三十多里处有一条山峡,白水在峡中流过,水中有一块巨石,阻塞了水流,每年春夏洪水泛滥,冲毁城墙。虞诩派人用火来烧巨石,再用醋浇注,巨石碎裂,然后把它凿掉,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泛滥之灾了。
《山海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有鼬姓之国。有苕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陈州山,又有东州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
成县凤凰山卧佛寺的悬崖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中”。据研究,这是古人观测天象留下的刻号。人们常常聚集祭祀天地,就给这个符号赋予了“中”字的音。“成”的符号最早出现在炎帝时期(先秦木板地图标有‘炎成’符号),应该是古人依靠土坎持械守护财物的象形而创造出来的。
《九州要记》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注》天山,成县昆仑山有天山,天寿山。 又天,乐名。钧天广乐,见《史记·赵世家》。凉州府设在汉阳郡冀县。
成县昆仑山即鸡峰山、南山、天山、岷洛山、巴山、蜀山、西王母山、崦嵫山
《易经》、《山海经》、《水经》、《禹贡》、《史记》“五帝本纪”、《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都对“昆仑山”、“西汉水”有零星的记载。《史记》“天官书”注明,成县是“井星”、“叁星”相交之地。据《山海经》记载: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入丑涂之山。阚骃曰:“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诸多资料仇池山就是上古的昆仑山,而古有“天上银河、地上江汉”之称的西汉水才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地处仇池(古称武都海)边的成县小川镇在1958年以前叫昆仑乡,现小川镇内有昆仑山。氐羌族把湖泊叫“海子”,在成县低洼地带形成的仇池也叫“西海”,徽县伏镇低洼地带形成的河池也叫“东海”。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路不周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不周,指不周山,也称嶓冢山、齐寿山。译文是,我是轩辕的直系子孙啊,想拜访祖源昆仑,却遥不可及。如走到不周山,再向南行至“西海”,就到目的地了。表明处于成县的“仇池、西海、昆仑山”,就是屈原时时牵盼的祖源。诗圣杜甫在《木皮岭》中有云,“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来到成县看见鸡山和南山山脉后,感慨自己终于看到了昆仑悬圃。王逸《离骚》“朝濯发乎洧盘”句注引《禹大传》曰:“侑槃之水,出崦嵫之山。”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谓《禹受地记》与《禹本纪》为一书,梁崔灵恩《三礼义宗》则引其佚文一条为:“昆仑东南五千里之地,谓之神州。”从以上三条佚文的片言只语看,诸如昆仑、瑶池、仇池(河池)、神州、洧槃、崦嵫等,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山名、地名,昆仑是著名神山(见《山海经》所记);瑶池即“仇池”,见《穆天子传》,周穆王与西王母曾在此会饮;崦嵫,则是“日所入山”之地(王逸《离骚注》)。《山海经》:“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西汉水源头齐寿山,古名崦嵫山、嶓冢山,也称寿丘。汉水即是王逸《离骚》“朝濯发乎洧盘”句注引《禹大传》曰:“侑槃之水,出崦嵫之山。”
《水经注·漾水》记载:(漾水)“水北发洛谷,南径威武戍南,又西南与龙门水合,水出西北龙门谷,东流与横水会,东北穷溪,即水源也。又南径龙门戍东,又东南入洛溪水,又东南径上禄县故城西,修源浚导,径引北溪,南总两川,单流纳汉。”这里是说大禹治水把龙门水在龙门谷修源浚导,径引北溪,南总两川,单流纳汉。因此成县也叫同谷县。
《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珪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物,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是也。故《命历序》曰:《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作《握河记》。逮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洋洋河水,朝宗于海,《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丰隆,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淮南子》说:从前大禹治洪水,在阳纡祭祀祈祷,就是在这个地方。高诱以为阳纡就是秦薮。所谓伏羲氏受《龙马图》于大河之源.据《水经注·漾水》记载: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于丑涂之水。《穆天子传》曰:天子自春山西征,至于赤乌氏。己卯,北征,庚辰,济于洋水,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献良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逢固受之。天子乃赐之黄金之鹿,戏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从高祖北巡,狄人犹有此献。虽古今世殊,而所贡不异(礼县是秦国的发祥地,秦人就是给周人养马建国,建立秦朝)。陇西西县(秦国设立最早的县,治所在地在陇南市礼县和西和县之间)嶓冢山(今天水市齐寿山),西汉水所导也,然微涓细注,若通幂历,津注而已。西流与马池水合,水出上邽西南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余吾来渊之异,故因名焉。《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这就是伏羲氏受《龙马图》于大河之源的大河水)。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
五、夏、商、周、秦都在成——陇南成县。
成县古时叫炎成,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伏羲、炎帝的都城在成、陈。
周、商也叫成汤、成周。《尚书·尧典》记载:“乃命和仲,宅西,曰昧谷。”《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陇南市西和县六巷镇,秦、汉时为上禄(六)县。都在古成州。《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周王季宅程,亦曰郢。成王营洛邑西曰王城,亦谓之成周。陈都即伏羲所都。故《春秋传》云:陈,太皞之墟也,春秋哀十七年,为楚所灭。《国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即楚也、申、吕。《汉·匈奴传》: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又《西羌传》:洛有大荔之戎,即洛戎矣。盖以洛水为名、泉《左传》所云泉皋之戎也。吕氏曰:周都岐、丰,复卜巩、洛,被山带河,形势甚壮。班氏言: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是也。平王东迁,赐秦以岐、丰之地,而周始弱;既又割虎牢畀郑虎牢,
《史记·六国表》: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史记·货殖传》曰:昔唐人都河东言唐以该虞夏也,殷人都河内谓朝歌也,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洛邑在西土、在西汉水、洛河在成县《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塗,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据《水经注·漾水》记载: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径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阳,窦融等悉会。天水震动,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广。广死,嚣愁穷城守,时颍川贼起,车驾东归,留吴汉、岑彭围嚣。岑等壅西谷水,以缣幔盛土为堤,灌城,城未没丈余。水穿壅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王元请蜀救至,汉等退还上邦。
洛峪和洛邑音相近,武王伐纣建周朝,在洛水边建都城,叫洛邑,故称武都,或汤武王、周武王的都城洛邑叫武都。后来武都郡治从西和县洛峪镇迁至成县红川镇后,就把流经成县红川镇的白水改名为洛水、洛河,现在徽县有江洛镇,成县有洛河。
洛河又名白水江、江洛河、古称白水、浊水。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徽县境内老爷山南麓,地跨徽县、成县两县,流经徽县江洛、泥阳、楡树、伏镇、栗川、银杏、水阳、大河店和成县店村、红川等乡镇,于高家山进入陕西省略阳县境,称“小河”,在白水江镇小河村注入嘉陵江。上游有伏镇河、泥阳河两大支流。
陇南非遗 | 洛河小调:洛河小调,是广泛流传于陇南徽县洛河流域的泥阳镇、江洛镇、伏家镇、栗川、大河乡、成县、店村、红川、宋坪等地的传统音乐,它以民歌形式流传,善歌亦能配舞,兼有乐器伴奏。洛河小调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音律规整、柔婉动听,有很大的吸引力,既能单曲奏唱,也可多曲串唱,还可编排成舞蹈。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伴奏乐器以二胡、三弦等弦乐为主,兼有笛子等管乐,也有梆子、瓦子、竹筒、铃铛等打击乐,是非物质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靓丽的明珠。洛河小调于2021年1月公布为陇南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秦国祖都骆邑,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嫡子成的封地应在成(成县)
武都就是雒(骆)邑。现在的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古时称雒峪,雒谷,流经的漾水称雒谷水,也称雒水或洛水、洛河。秦时最早在秦人发祥地“西”设西县。并设武都道,治陇南市西和县洛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1年)设武都郡,治陇南市西和县洛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西”,象形字为,意思为“鸟在巢上也”“雒(洛)”luò鸟名,忌欺,即“鵋鶀”雒,鵋鶀也。怪鸱。——《说文》。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鴞,又通“骆”。白鬃的黑马。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世据陇南。周孝王时期(公元前897——前888),中潏的苗裔造父堂玄孙大骆的庶子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秦邑”为附庸,在汧水(潜水在徽县、两当之间,嘉陵江之故道)、渭水(渭源至天水段)养马,复续赢氏祀,承祀赢姓,号曰秦赢。又以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嫡子成为大骆继承人,今礼县大堡子山(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此地),是秦非子的封地秦。造父堂玄孙大骆,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嫡子成的封地应在成(成县),在这里修建了城邑,应是骆峪(雒峪)
六、伏羲、秦国、唐朝陇西李氏都诞生陇西成纪兴于成,成地即陇南市成县
陇西成纪板循氐 氐人 李氏成国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氐族人建立的成汉政权是由陇西氐道李氏建立的
成汉(304年~347年)是氐族李雄建立的割据政权,存在了约44年。304年李雄称成都王,并在306年正式称帝,国号定为“成”。
据《陇南史志》记载:西晋末年,297年,天灾人祸横行,武都宕渠(宕昌)氐族领袖李特、文县县令氐人李远率领陇南流民团南下四川。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303年)李特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继续带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由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十月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李特的祖辈从巴西郡宕渠县迁至略阳的杨车坂,号称杨车巴。曹操攻克武都后,李特的祖父李虎带领五百多家归附曹操,授任将军之职,迁移到略阳以北地区,号称巴氐。李特的父亲李慕,官至东羌猎将。自李虎以来,李氏就是略阳郡(在宕昌县南阳镇)氐人的望族。
追认的先祖
巴郡桓公
李武
李雄曾祖父
陇西襄王
李慕
李雄祖父
始祖
成都景王
李特
玄休
?-303
建初303-304(九)
李雄之父,
秦雍六郡流民起义。元康八年(298),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秦雍二州的天水(上邽东二里有祁山堡即今礼县)、略阳(宕昌县南阳)、扶风(侨置武都)、始平(天水市天水镇)、武都(陇南市成县)、阴平(陇南市文县)等六郡(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地区)人民数万家,在巴氐豪酋和汉族大姓率领下流入汉中就谷,继而进入益州。其中少数首领曾进行过劫掠,绝大部分流民都分散到各地充当佣工和佃户。秦雍六郡流民起义开始。
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在昆仑山见西王母,周穆王以赵城封造父,赵城大骆庶子成地,在陇南市成县
陇西郡秦国祖地,秦人嬴姓赵氏,唐太宗李世民赵郡李氏。陇西成纪,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府城。是秦大骆庶子成的祖地,唐高祖李渊长子叫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籍贯是陇西成纪,祖籍赵郡隆庆。秦人嬴姓赵氏。李世民赵郡李氏
李渊山西太原起事,即封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次子李世民为秦王,老子李耳、龙城李广都是陇西成纪人
三、秦人先祖大骆居住在犬丘,世子叫成,秦附庸大骆成地
《史记》记载较明确的是,襄公、文公葬于西垂,《史记》又载,文公“葬西山”,“宁(宪)公葬西山”,“宪(宁)公居西新邑,死,葬衙。”上述记载中,襄公葬西垂,无歧义;文公既葬西垂,又葬西山,这说明“西山”即“西垂”之地的“西山”;宁(宪)公居住“西新邑”,既葬“西山”,又葬“衙”,说明“衙”与“西山”为一地,所居“西新邑”也在西都故地。大骆、非子、秦仲和庄公等陵墓,无明确记述,但不会超出西都之地。根据以上情况看,西都之地的城池,不止一处,有犬丘、西犬丘、西、西垂宫和西新邑等等,秦人墓地,也不限于一处。墓地名称,按照上述《史记》所载也有几个名称,如,“西山”、“西垂”、“衙”、“西陵”等。它们是一个地方的不同名称,还是几个不同地方的名称,有待进一步研究。按照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秦国故都在西汉水上游的红河、盐宫一带,但是,近年来秦公墓地又在西汉水中游的大堡子山一带发现,而且,大堡子山墓地也范围较广,包括大堡子山、圆顶山、赵坪、捷地、长道等多处,都有出土。此外,从嶓冢山、祁山、兑山(西山)及崦嵫山等山名的命名来看,秦人墓地也不会限于一处,有可能分布在西汉水中上游的大片地区,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只是其中一处。“嶓冢”,按照字义,也是陵墓。秦国祖都骆邑
秦人先祖大骆居住在犬丘,庶子叫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