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
□本报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宋爽
沿北京城中轴线向北延伸,在200多公里外的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有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遗址——元上都遗址,这里曾是世界的风云汇聚之地,也是元朝最初的建都之所。
如今的元上都,虽已毁于兵燹,但其所遗存的三重城垣恢宏格局,仍在无声诉说着七百年前的辉煌。它是多元文明交融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历史见证。
古都遗韵 文明见证
元上都遗址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看,那就是当年元上都的城墙遗址。”来自北京的魏涛老人指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城垣轮廓,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片熟悉的遗迹。他从北京(元大都)自驾重游故地,站在遗址边,仿佛在与置身于曾经“两都”的自己对话。“我曾在正蓝旗工作过,每一次回来,都像是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约会。”
元上都遗址由城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三大要素共同组成。其中城址和墓葬群等为遗产区,含宫城、皇城、外城以及城垣外的关厢,包括城墙、城门、道路、护城河、防洪渠等遗迹,以及宫殿、寺庙、民居、仓库各类建筑基址和墓葬群等。
它完整呈现了元代“夏都”的整体格局与营造特色,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都城遗址。
元上都的选址和建设体现了非凡的智慧。1256年至1259年,忽必烈派遣近臣刘秉忠负责选址与建造工作,中原人董文炳、贾居贞、谢仲温负责建造工程。科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了铁幡竿渠,巧妙地将铁幡竿山汇集的洪水引入滦河,避免上都发生洪涝灾害……
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志说,元上都完美吸收了中原文明礼制下的城市营建理念和传统都城结构布局,具有中轴对称、尊重自然、多元包容等特点。元上都遗址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
“层甍复阁接青冥,金色浮图七宝楹。”诗句中所描绘的,不仅是建筑的巍峨壮丽,更是一个王朝的恢弘气象,至今读来,仍令人神往。
锡林郭勒博物馆馆长静永杰认为,元上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世界遗产 多元交融
苍穹如洗,文明如河。
2012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官员苏珊评价道:“中国元上都遗址作为草原都城遗址,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点,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
“龙冈势绕三千陌,月殿香飘十二楼。”“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毡房乱如云。”元人笔下的元上都,不仅勾勒出龙岗山环抱街市、宫殿楼阁香气缭绕的繁华格局,更引人遥想往昔盛景:巍峨宫殿矗立,市井人声鼎沸,商旅穿梭往来,各种语言在此碰撞交汇。
走进元上都遗址主题博物馆,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下了脚步。如果文物会说话,那么它讲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大故事。
“请往这边看,这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讲解员轻声细语,引领游客来到一件精美的汉白玉雕龙角柱前。这件1996年出土于大安阁遗址西南角的国家一级文物,正面和西面分别雕有一条对称的五爪龙:龙头前伸,嘴微张,牙外露,双角直立,龙须上扬,龙身弯曲,身上密布规整的龙鳞,龙体周围饰以繁密的牡丹、菊花、荷花等花卉。
“雕琢精美的角柱,充满了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它出现在元上都这座遥远的草原都城,这背后是多么动人的文明对话啊!”讲解员的话引起了参观者的共鸣。
雕龙角柱出土之处的大安阁,是上都城内的主要宫殿,它作为上都的象征,曾耸立近百年之久,见证了上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更有趣的是大安阁的来历。据史料记载,大安阁是拆迁宋、金汴梁城的熙春阁,并模仿熙春阁的形制,在上都略做修改后重建的。整座建筑构件延续了宋、金时代建筑特征,局部构件如台基栏板、屋顶脊式等方面则体现了元代建筑风格。
这座都城的光辉,根植于深厚的历史。作为元朝的夏都,是万方辐辏之中心——各国使节、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云集于此,毡车如雨、牛马如云。商人、传教士、旅行家纷至沓来。大安阁曾令马可·波罗惊叹不已。《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和烈汗在都城用大理石和(其它)石头建造了一主坐宏大的宫殿,大厅和层间涂上了黄金,然后用各种各样的鸟兽和花卉图案加以装饰,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阳光洒落,将断壁残垣染成一片金色。远方现代城市的轮廓,与古老的遗址相守相望,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在这片土地上,古今相遇,文明延续,历史正在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篇章的书写。
保护传承 推陈出新
近年来,当地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持续弘扬、传承和活化优秀历史文化,建立了文物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动态警示系统,基本建成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和智慧监管模式。
在辽阔的金莲川草原上,马背文物保护队扛起“人防”的重任。在距离元上都遗址不远的四郎城遗址,正蓝旗马背文物保护队队员宝音格希格和正蓝旗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敖呼和沿城址巡行,默默守护着历史的痕迹。
锡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玉亮告诉记者,今年4月,无人机自动巡查系统正式启用,定期为元上都遗址及周边生态进行全方位“体检”。它不仅守护着文物本体,也支撑起防火巡查、游客统计、生物多样性分析等多维度的保护需求。在遗址核心区,一套覆盖40平方公里的数字化监测系统正在运转。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卫星遥感技术,穆清阁、明德门、御天门等关键遗址的温湿度、沉降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台,实现了“数据采集—分析—预警”的全链条管理。
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正蓝旗通过科技赋能、价值阐释、文旅融合等路径,激活其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更好地传承弘扬历史文化。借助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复原昔日盛景,让我们得以沉浸于元上都的市井烟火与朝堂风云。恍惚间,仿佛能听见工匠雕刻龙纹的敲击声,商队清脆的驼铃声……这些声音,与这座古老遗址所注入的新的活力,汇成了一曲千年赓续的文明交响。
草原的风中,不仅传来历史的回响,也悄然捎来阵阵奶香。这香味将我们引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奶制品制作技艺。这项古老技艺,如今正焕发新的生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陶高在恪守古法之余,推出奶茶粉、奶酪脆脆等创新产品,让传统奶食更贴近现代生活。
不止于味觉的传承,正蓝旗更秉持保护与传承之心,围绕元上都、金莲花、浑善达克等优质资源,策划蒙古马超级联赛、金莲花节等品牌活动,推动“顶流IP”与游客实现双向奔赴。
据正蓝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新特和介绍,今年以来,正蓝旗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契机,陆续举办金莲花旅游季等30多场文旅活动,推出非遗作品展等专题展览10余场次,并全面启动元上都遗址5A级景区创建工作。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正蓝旗在多维度、多层次中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持续推动北疆文化繁荣发展。
光阴流转,文脉不息。
当时光的流逝隐去了沧海桑田,当文脉的厚重重新走向世界,金莲川这片承载着厚重文明的土地,正被每一个热爱、传承、重塑她的人,引向更远的地方。(压题图:元上都遗址。 刘长永 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